返回孵化箱首页孵化箱网站www.fuhuaxiang.com 家禽孵化箱 全自动孵化箱 土鸡孵化箱 孔雀孵化箱 鸵鸟孵化箱 小型孵化箱 大型孵化箱 孵化箱价格 火烈鸟 金丝鸟 布谷鸟 褐鲣鸟 百灵鸟变色鸟进贡鸟岩雷鸟 鸵鸟 雷鸟 营冢鸟

斑鸠 鸽子 鹧鹄 鸳鸯 鸸鹋 海鸥 海燕 斑翅山鹑 黄脚三趾鹑

白鹇 白鹭 鹦鹉 企鹅 大天鹅

鸬鹚 朱 鹮苍鹰 燕鸥

灰鹤 黑鹤 东方白鹤 蓑羽鹤 丹顶鹤

鸱鸮 鸱枭

黑琴鸡 沙鸡 花尾榛鸡 勺鸡 松鸡

沙麻雀 红胸黑雁鲣鸟苇 鳽 乌鸦 虎头海雕秃鹫蓑羽鹤

雕 鹫 鹭

雉类 灰腹角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

鸮类 几维 几维分布于新西兰。栖息于山岳地带密林中,群居性,夜行性。依靠发达的嗅觉,以长长的喙挖取泥土中或地下的蚯蚓、蠕虫,亦吃浆果类植物。 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几维于春天产卵于树基小穴中,每窝1~3枚。卵重400~500g。卵的长径13、5cm,短径8、4cm。按体重与卵重之比,几维卵的相对大小,居鸟类首位,可算是最大者。孵化期75~80天,孵化幼雏不需要亲鸡喂养而可独立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红翅 红翅分布于整个南美洲草地。栖息在森林、灌丛或草原等不同生境中。主要食植物种子、果实及昆虫等。性喜沙浴。 营巢于地面上,每窝产卵1~10枚,多时可达16枚。卵的颜色最初为葡萄紫色,至孵化期结束,则变为铅灰色。卵形状较特殊,椭圆形或球形而非卵圆形,长径5、0~6、0cm,短径4、0~5、1cm。孵化期21天,由雄鸡筑巢、孵化,育雏。雏鸡刚孵出便能自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潜鸟目 潜鸟目嘴强直而尖。翅外形短小,没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形短而硬,尾羽18~20枚,全被尾上覆羽所遮盖,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踬偏便,前趾具蹼,后趾几与他趾平置。雏为早成性,雌雄相同。体形鸭大,潜鸟大多生活在水里,善于游泳和潜水,潜水深度一般为2~10m,有时可达75m,潜水时时间可达8分钟。食物以鱼类为主。营巢于岛上或水边的沼泽地。 潜鸟卵为锐椭圆形;深褐色,具黑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太平洋潜鸟 太平洋潜鸟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至阿拉斯加,加拿大,千岛群岛;我国辽东半岛和东南沿海有分布。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有时甚至将整个身体沉入水下,仅留头和颈在水面游动,并不断观察四周,有危险时则将全部沉入水下,通过潜水逃跑。亦能飞翔,而且飞翔速度,但在水面起飞较困难,一般不飞翔。 主要以鱼类为食。此外也吃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昆虫和小鱼则在水下吞食,大的食物则多拿出水面吞食。 繁殖期6~7个月。繁殖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营巢于海岸、河口、河流及湖泊岸边。巢多由枯死的水生植物堆集而成。极为简陋。每窝产卵1~2枚。卵的长径6、8~8、7cm,短径4、4~5、1cm.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黑喉潜鸟 黑喉潜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至北极地带;在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及我国辽东半岛、福建、台湾等地区越冬。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岛屿上的内陆湖泊、河流及大的水塘中。食物主要以各种鱼类,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飞行能力仡强。在陆地不能起飞,通常匍匐前进,因此除繁殖期外,一般也不上到陆地。 通常成对到达繁殖地,配偶或繁殖地都较固定。繁殖期在长白山为5~7月。越往北繁殖期开始越晚。营巢于紧靠水边地上的草丛中,巢极简陋,通常有一些枯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1~2枚,偶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具黑色和深灰色斑点。卵的长径7、5~9、5cm,短径4、54、6cm。孵化期25~29天,孵卵由雌雄亲乌共同承担。雏鸟早成性,大约经过40天左右的雏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鹈形目 鹈形目的嘴变异不一,常强大具钩,并具吼囊翅外形变异不一。没有第五枚初级飞翔。尾为圆尾或叉尾。脚四趾向前,趾间具蹼。雏为晚成性,雌雄相同。舌多退化,眼先通常裸出。 大多为大型海洋性鸟类。常结群在海岛或沿海高峻崖石间营巢繁殖,巢营于树上或地面。食物以鱼、虾、软体动物为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白鹈鹕(ti hu) 白鹈鹕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和亚洲中部;我国见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地区的湖泊,黄河上游和青海湖。善飞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飞行时头向后缩,颈弯曲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的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Z字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主要以鱼类为食。 成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湖中小岛和湖边芦苇浅滩,也在河流岸边和沼泽地上营巢。繁殖期4~6月。通常置巢于芦苇丛中浅水处和湖边泥地上,也有在树上营巢的。巢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构成。每窝产卵2~3枚,少有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卵长径8、0~10、2cm,短径5、3~6、5cm。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分布于亚洲南部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我国见于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 单独或小群生活,善游泳,飞翔能力亦强,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的较直,嘴斜朝下。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甚至蛇。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以湖边沼泽湿地中或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或干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为乌白色,长径8、1~8、3cm,短径4、7~5、8cm。孵化期约30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普通鸬鹚(lu ci) 普通鸬鹚分布位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州和北美洲;我国各地有鱼类群集的河、湖中均有分布,大群聚集于青海湖。在内地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常掠水面而过。休息时时常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繁殖期4~6月。通常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营巢于湖边、河边或沼泽地中的树上。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喜欢利用旧巢。通常在达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或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卵为淡蓝色或淡绿色。形状为卵圆形,重42~49克,平均46克,长径5、1~7、0厘米,短径3、4~4、9厘米。孵化期约60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大约经过亲鸟60天左右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大约3年左右性成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鹳形目 鹳形目嘴侧扁而直。翅外形长或短阔,没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羽短而为平尾或角尾。脚长而壮,没有的一部裸出,趾长,基部有蹼相连,后趾与他趾平置。雏为晚成性。雌雄相同。舌多退化。眼先通常裸出。 本目为涉禽。大都栖息于河湖、沿海、沼泽地区及山脚溪流附近的森林中。主要在水中摄取小型鱼、蛙、螺、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大多营巢于树上。巢脾距地面高度为5~10米。 鹭的卵为锐椭圆形、双端圆锥形,最常见为球形;蓝色、白色或橄榄绿色(有的为鲜嫩绿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苍鹭(lu) 苍鹭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在我国遍及各地。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小型鱼类、两栖类和昆虫类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繁殖期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小群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通常雄鸟负责运输巢材,雌鸟负责营巢。巢呈圆柱状,营巢结束后立即开始产卵。通常每隔1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3~6枚。产卵时间从5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末。刚产出的卵颜色鲜艳,呈蓝绿色,以后逐渐变为天兰色或苍白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重51~69克,长径6、12~6、78cm,短径4、2~4、58cm。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可开始孵化,孵化期约45天,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雏鸟晚成性。由雌雄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0天左右雏鸟才能飞翔和离巢,在亲鸟带领下在巢域附近活动和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凤头鸊鷉(pi ti) 分头鸊鷉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州;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藏等地。喜欢富有水生植物和鱼类的大小湖泊和水塘。冬季则多栖息在沿海海湾、河口、大的内陆湖泊,水流平稳的河流和沿海沼泽地带。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 繁殖期5~7个月。通常营巢于水面不远的芦苇丛和水草中。成对分散营巢和成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浮巢,漂浮在水面。5月中旬至5月末产卵。每窝通常产卵4~5枚。卵刚产出时为纯白色,孵化后逐渐变为污白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径4、6~6、2,短径3、1~3、9。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孵化期为27~29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下水游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绿鹭 绿鹭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我过东北东南部、华北、华南,台湾及海南岛的均产。性孤独,常独栖于有浓密树阴的枝杈上或树桩上。飞行速度甚快,通常飞行高度很低,吃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通常站在水边等待过往的鱼类到来。 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期在5~6月。5月初到5月中旬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河岸或河心岛上灌木林或流树林内。巢相当简陋,主要是用于一些干树枝堆积而成,形状呈浅碟状。产卵期在5月中旬到5月末。每窝产卵多为5枚,每天产1枚卵,在产最后一枚卵时通常隔1天。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绿青色。卵重18~21克,平均19克。卵的长径2、9~3、2厘米,短径3、9~4、2厘米。通常在产完第四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0~22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晚成性,育雏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大约10余天后幼鸟方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池鹭 池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在我国见于东部和南部。常单独或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觅食时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稻田中,边走边觅食。食物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少量 植物性食物。性较大胆,不甚畏人。 繁殖期3~7月,迎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巢极简陋,通常用枯枝构成,内放少许干草。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卵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长径3、7~4、2厘米,短径2、8~3、1厘米。卵重16、5~20克,平均18、1克。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牛背鹭 牛背6鹭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我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常成对或以3~5只的小群活动。休息时喜欢成"S"形,常伴随牛活动,喜欢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田的牛后面啄食牛翻耕出来的昆虫和牛背上的寄生虫。主要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蜘蛛、黄鳝和蛙等其他动物食物。性活跃而温驯。飞行时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像一个喉囊,飞行高度较低,通常成直线飞行。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巢,巢由枯枝构成,内垫有少许干草。巢的大小为直径30~50厘米,高12厘米。每窝产卵4~9枚,多为5~7枚。卵为浅蓝色,光滑无斑。卵长径4、0~5、0厘米,短径3、3~3、5厘米,孵化期21~24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大白鹭 大白鹭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常单只或成十余只的小群活动,白天活动。则飞行时两翅扇动较笨拙,飞到一定高度后,飞行便极为灵活。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水生动物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觅食。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营群巢。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巢较简陋,通常吼枯枝和干草构成。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卵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天蓝色。长径5、15~6、0厘米,短径3、4~4、1厘米。重29~31克。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5~26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1个月左右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夜鹭 夜鹭几乎分布于世界各地水域;我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较多,近年来在华北地区也常见。夜成性。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取食于稻田、草地及水渠旁。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遇惊后从隐蔽出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 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和椭圆形,颜色为蓝绿色。卵长径4、1~4、8厘米,短径3、1~3、7厘米。卵重22~27克,平均2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 期21~22天。孵化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白鹤 白鹤分布于整个欧洲,中亚、西南亚和非洲;我国见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在树上、柱子上及烟桶顶部营巢。冬季结群活动,取食于湿地,飞行时常随热气流盘旋上升。卵的长径6、6~4、7cm,短径5、6~4、7cm。孵化期33~3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东方白鹤 东方白鹤分布于亚洲东部;多见于我国东部。在西伯利亚东南部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的大群。觅食常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繁殖期在有稀疏树木或小块丛林的开阔草原和农田沼泽地带活动。主要以鱼类和一些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营巢时间从3月中旬至3月末开始。巢建于树顶枝杈上,由于树枝堆集而成。内颠枯草、羽绒和苔藓或不垫。 雌雄鸟共同建巢,巢呈盘状,结构较为庞大。在整个营巢和产卵期间,均有交配行为发生。每窝产卵4~6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长径7、2~8、1cm,短径5、4~5、7cm。卵重100~145克,平均129、7克。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1~34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雏鸟有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当雏鸟长到60~63日龄以后才随亲鸟飞离巢区觅食,不再回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黑鹤 黑鹤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我过北方地区有繁殖,越冬在长江以南地区至台湾。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晚上常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也吃其他动物性食物。 幼鸟大约在3~4龄时性成熟。繁殖期4~7月。在我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布为森林、荒原、3种类型。巢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毛等。巢形状为盘状。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长径6、2~7、1cm,短径4、7~5、5cm,白色、光滑无斑,重66~88克,平均77、3克。第一枚卵产出后既开始孵卵,孵化期33~34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雏鸟晚成性。100日龄后就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白琵鹭 白琵鹭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和北非海岸;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冬天南迁经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台湾及澎湖列岛。常成群活动。在有厚密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活动或觅食。主要以小鱼等小型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5~7月。成群营巢于干旱的芦苇丛中或树上和灌丛上。巢用芦苇构成,内放草茎和草叶,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径6、0~7、3cm,短径4、3~4、9cm。颜色为白色,具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通常间隔2~3天产1枚卵。产出第1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但直到卵产齐为止,孵化期4~25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45~54天左右雏鸟即可飞翔,但此时雏鸟并并不离开亲鸟,而是在亲鸟带领下逐渐开始自己觅食,直至停止喂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分布于东亚;在我国见于湖南、贵州、广东、香港、福建、台湾、海南。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多在海边潮间地带及红树林和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活动。主要以小鱼、虾、蟹、昆虫以及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食。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觅食方法主要通过触觉。在水边浅水处用半张的嘴在水中扫动,遇到食物即刻捕获。性沉着机警,人难以接近。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水边悬岩上或水中岛上。常2~3对在一起营巢。巢呈盘状,主要由干枝和干草构成,大小为直径20~30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的形状为长椭圆形,长径5、9厘米,短径4、1厘米。颜色为白色,具浅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雁形目 雁形目嘴大都便平,先端具嘴甲,嘴缘具状突。翅外形长而狭尖,没有第五级飞羽。尾通常形短,外形与尾羽数目不定。脚具蹼,后趾小,而不踏地,爪短钝。雏为早成性,羽毛密致。舌大而多肉质。雄鸟较雌鸟羽色更鲜丽,具有交接器。 多栖居在各种不同水域,善于游泳,河鸭潜水较浅;潜鸭潜水深,常为1~3米;最深者长为鸭,潜水30~50米,有时可达60米。杂食性。巢有三种:露天巢(多数),岩石土洞隙中的隐蔽处巢,树洞巢。性成熟多数为1~2年;天鹅属4~5年。 鸭、天鹅、雁的卵为钝圆形、锐椭圆形、长形(有的鸟为球形);底色白色、乳黄色、青绿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豆雁 豆雁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多繁殖于环北极地区;我国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及陕西,东北、东南沿海省份,海南及台湾可见到,香港有不定期的迷鸟。多在水面上或岸边沙滩上活动。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队形。睡觉时将头夹于助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 幼鸟3年性成熟,亦有少数2年即表现出性要求,为一雄一雌制,配偶结合较为固定。通常成对或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多湖泊的苔原沼泽地上。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用干草或干的植物做垫,再放以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绒羽。5月末至6月中旬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8枚。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卵的长径7、6~8、9厘米,短径5、0~5、7厘米。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为21~29天。雏鸟早成性。雏鸟斧出后常在雌雄亲鸟带领下活动在水域附近陆地上或沼泽地上。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白额雁 白额雁分布于北半球,多繁殖于环北极地区;我国繁殖于东北、山东及河北,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华东至湖北、湖南及台湾。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她们多数时间是在陆地上活动,在陆地上的时间通常较在水中时间长,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亦善游泳,在紧急情况时能潜水。常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农作物幼苗。 繁殖在北极苔原带。通常3龄时性成熟和开始首次繁殖,配偶结合较稳定。繁殖期6~7月。5月中旬至下旬到达繁殖地,通常营巢在河流于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通常在6月、中旬产卵,1天1枚,偶尔隔天。窝卵数通常4~5枚,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卵的长径7.6~8.9厘米,短径5.0~5.7厘米。孵化期21~28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第二天,成鸟即带领雏鸟进入富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约经过45天的雏鸟期后,幼鸟即可飞翔,同时,成鸟亦集中开始换羽。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斑头雁 斑头雁分布于亚洲,多繁殖于中亚、克什米尔、蒙古;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主要以陆栖为主。主要以植物的叶、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性喜集群,耐寒冷荒漠碱湖,越冬于淡水湖泊。 3月末4月初进入繁殖地。交配在水中进行。通常营巢在湖边或湖心岛上。营巢活动主要由雌鸟为主。雌鸟窝伏在地上,两脚不断挖掘形成一个小圆坑,然后在铺以枯草茎和草叶即成。巢略高于地面呈盘状。通常在建好巢后10~12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10枚,通常4~6枚。每隔1天产1枚卵。卵呈卵圆形,长径7.8~8.9厘米,短径5.3~5.9厘米。白色,经孵化后变为污白色,重136(120~165)克。孵化28~30天,第一枚蛋产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胸鸟通常在巢附近守卫警戒。雏鸟晚成性,孵化后不久及能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灰雁 灰雁分布于欧洲与亚洲;我国见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白天觅食,夜间休息。主要一各种水生和陆生植物为食,有时也吃螺、虾、昆虫等动物食物,迁徒期间和冬季,亦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 一般2~3龄性成熟,并开始形成对。繁殖期间4~6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营巢环境多为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草丛或芦苇丛。多成对或成小群营巢,雌雄共同营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4~5枚。卵白色、缀有橙黄色斑点。卵长径7.6~9.9厘米,短径5.2~6.2厘米。4月初至4月末产卵,通常1天1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2~29天。孵卵有雌鸟单独承担。5月初至5月末雏鸟陆续孵出,6月中旬成鸟集中在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芦苇丛中开始换羽。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大天鹅 大天鹅分布于欧洲、亚洲,繁殖于冰岛和欧亚大陆北部;我国西北与东北地区有分布。性喜集群。接群在芦苇湖泊地区活动。以植物叶、茎、种子和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动植物性食物。 4龄时性成熟。对的形成通常在开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迁徒的路上,对的结合较固定,如无匹偶死亡,可维持整个一生。达到繁殖地后不久开始营巢。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岛等水域岸边干燥地上。巢极为庞大,主要由于芦苇构成,内放以细软的干草茎、羽毛和绒羽。巢呈圆帽状。通常由雌鸟独自营巢。每窝产卵4~7枚,通常4~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微具黄灰色。卵长径11.3厘米,短径7.3厘米。重330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35~40天。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雏鸟早成性,斧出后不久即能跟随双亲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疣鼻天鹅 疣比鼻天鹅分布于欧洲、亚洲;我国新疆中部、北部,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和内蒙古有分布。主要在芦苇多的湖泊中生活。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小型水生动物。 3龄性成熟。对较为固定,一旦形成终身不变。求偶行为为头浸水运动。繁殖期3~5月。营巢于水塘和湖泊岸边芦苇丛或水草丛中。雌鸟单独营巢或雌雄共同营巢。巢用干芦苇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巢结构极为庞大;呈圆形,有主巢和辅巢之分。主巢是供雌鸟产卵用的,辅巢是雄鸟夜宿用的。疣鼻天鹅领域性极强,巢域面积较大,巢筑好后开始产卵。没么哦窝产卵4~9枚,隔天产1枚卵。新鲜卵为乳白色,孵化后逐渐变为污黄白色或蓝绿色。卵长径11.3~12.1厘米,短径7.2~7.7厘米。重约360克。孵化期35~36天,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下去游泳。但雏鸟生长极慢,通常120~150天才具飞翔能力。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赤麻鸭 赤麻鸭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一些动物性食物。 2年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对的结合一般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陆地进行。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弃洞穴中,巢由少量的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6~12枚,多为8~10枚,每天产1枚,颜色为淡黄色,形状为椭圆形,长径6.4~6.9厘米,短径4.5~4.7厘米。重74~85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30天,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雏鸟早成性。会游泳和潜水。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有飞翔能力。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针尾鸭 针尾鸭分布于北半球;我国新疆西北部及西藏南部有繁殖记录,冬季迁至南方大部分地区。喜沼泽、湖泊、大河流及沿海地带。常在水面取食大量昆虫和软体动物。每年4~7月营巢于岸边。每窝产卵6~11枚。卵乳黄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绿头鸭 绿头鸭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在我国主要繁殖于西北和东北,越冬于西藏西南及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包括台湾。为地区性常见鸟。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或是游于水面,或是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杂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叶、茎、芽、水藻和种子等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冬季在越冬地时即已配对。1月末2月初即见有求偶行为,3月中下旬大都已经结合成对。繁殖期4~6月。营巢于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岸边草丛中地上。营巢环境极为多样。每窝产卵7~11枚。卵白色或灰绿色。卵的长径5.6~6.0厘米,短径4.0~4.3厘米。孵化期24~27天,雌鸭孵卵。6月中旬既有雏鸟孵出。雏鸟早成性。雏鸟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斑嘴鸭 斑嘴鸭分布于东亚及南亚;我国见于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常见于云南。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有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于水面游泳,休息时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此外也吃谷物种子、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中。每窝产卵8~14枚,通常9~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卵的长径5.3~6.0厘米,短径3.8~4.3厘米。孵化期24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随亲鸟活动和取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鸳鸯 鸳鸯分布于亚洲东部,东到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我国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有繁殖,南方越冬,近来亦发现部分在我国贵州省繁殖,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大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徒季节和冬季,集群多达50到60多只,有时近百只。善游泳和潜水,性机警,杂食性,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则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3月末至4月,开始交配时,雄鸟展开羽毛并以浸水动作求爱。营巢于水边天然树洞里,每窝产卵7~12枚,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长径为52~40毫米,短径为47~37毫米,重18~45克,平均22.9克。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赤嘴潜鸭 赤嘴潜鸭分布于欧洲中部、亚洲中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栖于有植被或芦苇的湖泊或缓水河流。性胆小畏人,夜间取食,繁殖期4月末至5月,营巢于湖畔苇草丛中。每窝产卵7~10枚。浅灰或苍绿色。卵长径5.52~6.05厘米,短径4.05~4.4厘米。主要以雌鸟孵卵,孵化期26~28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分布于欧洲、亚洲,繁殖于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欧洲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在我国繁殖于西北,冬季迁至华东及华南。栖于有茂密水生植被的池塘及湖泊。卵的长径5.0~6.4厘米,短径4.0~4.9厘米。孵化期为24~2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凤头潜鸭 凤头潜鸭分布于欧洲、亚洲;我国东北有繁殖,迁徒时经我国大部分地区至华南及台湾越冬,为地方性常见鸟。常见于湖泊及深池塘,潜水找食,飞行迅速。卵的长径为5.3~6.6厘米,短径为3.8~4.7厘米。孵化期23~2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黑海番鸭 黑海番鸭分布于北半球欧洲大陆、美洲和非洲西部沿海一带;我国见于江苏、福建。主要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及河口等咸水水域,偶尔到内陆湖泊。性喜集群,有时雌雄分别集群,雌鸭越冬通常更靠背些。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也吃一些植物。 通常2龄时性成熟。到达繁殖地时以成对。营巢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巢多置于离湖泊、水塘、河流等淡水水域不远的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每窝产卵6~10枚。颜色为浅绿褐色或淡黄色。卵的长径5.9~7.2厘米,短径4.0~4.7厘米。孵化期27~31天,雌鸟独自孵化。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红胸秋沙鸭 红胸秋沙鸭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于北极和近北极地区;我国黑龙江北部繁殖,冬季经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东南沿海省份包括台湾越冬。常成小群活动。多在近海岸潮间带及其附近的岩礁处活动和觅食。几乎整天都在水上,很少到岸上活动。休息时常漂浮在水面,头高高举起,颈伸的很直。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以小型鱼类,也吃其他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2龄时性成熟。繁殖期5~7月。通常在冬末和春季迁徒的路上形成对。营巢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地上灌丛或草丛中,巢内通常垫有少许枯草和大量绒羽。每窝产卵8~12枚,通常为10枚。卵光滑无斑。颜色为淡橄榄色,或深皮黄色。卵的长径5.5~7.1厘米,短径4.0~4.8厘米。重54~80克,平均69克。孵化期31~35天,雌鸟孵卵。雌鸟开始孵卵后雄鸟即离开雌鸟独自去换羽。雏鸟早成性,在雌鸟带领下大约经过1个月左右即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sun) 隼形目 隼形目嘴上嘴弯成钩状。被复下嘴。嘴基有蜡膜,翅外形强健有力,善疾飞和翱翔,第五初级飞羽。尾形不一,尾羽大都12枚。脚强,爪锐。雏鸟晚成性。雌鸟反较胸鸟大。为昼出性猛兽。 本目鸟性凶猛,嗜肉食。有较强的领域性。是捕鼠和野兔的能手,有的种类捕食鱼类。多栖息于高山、田野。飞翔能力很强,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巢营于树上或岩隙间。雌鸟筑巢,雄鸟运输巢材。巢期护巢性较强。 鹰、雕、秃鹰的卵近似球形、钝椭圆形、锐椭圆形;低色白色、蓝色,有时无壳斑,但通常具酱色块斑、斑点、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黑翅鸢 黑翅鸢分布于非洲大部和亚洲南部;我国见于云南、广西、浙江河北等地栖息于有树木和灌丛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常单独活动。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 营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每窝产卵3~5枚。颜色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形状为卵圆形。长径3.5~4.3厘米,短径2.8~3.3厘米。孵化期25~28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30~35天的喂养后,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蜂鹰 蜂鹰分布于欧洲、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及西部各地。栖息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常单独活动,飞行灵活。主要以黄蜂和其他蜂类以及蜜蜂、蜂蜡和幼虫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蛇、蜥蜴、蛙、小哺乳动物和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上,有时亦利用苍鹰等其他猛兽的旧巢,离地面高15~25米处。每窝产卵1~2枚。卵的长径4.6~5.8厘米,短径3.8~4.4厘米。孵化期30~35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亦参加孵化。雏鸟晚成性。由雄鸟捕猎食物供雏鸟育雏,直至55天后幼鸟才飞离巢独自生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栗鸢 栗鸢分布于亚洲南部及大洋州;我国南方有分布。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村庄。通常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主要以蟹、蛙、鱼为食。也吃昆虫、虾和爬行类,偶尔也吃小鸟和啮齿类。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水边、农田底边或渔村中高大而孤立的树上。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雄鸟通常运送巢材和雌鸟运送食物/雌鸟筑巢。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蓝色。有时具有少许细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或斑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长径4.5~5.7厘米,短径3.6~4.6厘米。孵化期26~27天,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为雌鸟捕猎和运送食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养,大约经过50~5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苍鹰 苍鹰分布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视觉敏锐,善飞翔,通常白天单独活动。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棒鸡、鸠鸽类和其他中小型鸟类为食。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森林中高大乔木上,尤以松树、杨树和柞树较为喜欢。有时也侵占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4枚,多为2枚。颜色为青色,具淡褐色或青灰色斑。斑为椭圆形。长径5.1~6.5厘米,短径4.0~5.0厘米。孵化期35~39天,主要由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45天左右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雀鹰 雀鹰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内蒙古及新疆西北部天山地区,青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越冬于西南和华南地区。栖息在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日出性,常单独活动或在空中翱翔。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一般在4~14米,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和修理而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每我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6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为鸭蛋青色,光滑无斑,椭圆形或接近圆形,长径3.5~4.6厘米,短径2.8~3.5厘米。卵重17~18克。孵化期32~42天,雌鸟孵卵,偶尔雄鸟亦参与孵卵活动。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备飞翔能力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 松雀鹰 松雀鹰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我国见于华南、西南和以及海南和台湾。栖息在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阔的林缘和丛林边较为空旷处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各种小鸟为食,也吃蜥蜴、蝗虫、蚱蜢、甲虫以及其他昆虫和小型鼠类,有时甚至捕杀鹑和鸠鸽等中小型鸟类。性机警,飞行迅速亦善于滑翔。 繁殖期4~6月。营巢于茂密森林中枝叶茂盛的高大树木上部,位置较高。也常常修理和利用旧巢。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通常为白色,被有灰色云状斑和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长径3.4~4.1厘米,短径2.8~3.3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1页。 金雕 金雕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北部和北美洲,遍及我国各地。栖息在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白天活动,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兽类,如鸭、野兔、狍、山羊、狐狸等。 繁殖较早,通常营巢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疏林内高大的红松和落叶松树林上,也在杨树和柞树上营巢。每对巢区大约6km2。繁殖期因地而异,时间从2月到4月不等。喜欢利用旧巢,巢多沿用好几年,但每年都要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使用年限长的巢常常更庞大,每窝通常产卵2枚。卵的颜色白色或青灰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长径6.4~8.8厘米,短径5.1~6.6厘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43~45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经亲鸟共同抚育80天即可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3页。 秃鹫 秃鹫分布于欧洲大陆和非洲西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栖息在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裸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也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动物、爬行类和鸟类。 繁殖期3~5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上部,裸露的高山地区。巢多建在树上、山坡或悬崖边岩石上。巢域巢位都较固定,1个巢可以利用很多年。交配在巢上进行,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污白色,具红褐色条纹和斑点。长径9.7~9.8厘米,短径6.4~7.2厘米。孵化期52~55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化。雏鸟晚成性,通常在亲鸟喂养下经过90~15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4页。 胡兀鹫 胡兀鹫分布于欧洲南部、中部、亚洲中部及非洲;我国西北及西南地区有分布,偶见于华北。生活在高原和高山裸露的岩石地区,在海拔1 000~5 000米的高山地带活动。性孤独,常单独活动,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有时也猎取水禽、受伤的雏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 繁殖期2~5月。营巢于高山悬岩岩壁上的大缝隙和岩洞中。每窝产卵2枚。卵的形状为钝圆形,颜色为暗灰色或赭土色,具红褐色或褐色斑。长径7.5~9.2厘米,短径5.6~7.0厘米。孵化期5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5页。 鹊鹞(que yao) 鹊鹞分布于亚洲大陆;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及华南等地均有可见。 栖息和活动在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和林中路边灌丛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活动,多在林边草地和灌丛上空低空飞行。以小鸟、鼠类、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繁殖期5~7月。成对或单独营巢,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置于疏林中灌丛草吞甸的塔头草墩上和地上。每窝产卵4~5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淡绿色,通常无斑,偶尔有褐色斑点。卵是形状为卵圆形。长径4.1~4.7厘米,短径3.2~3.6厘米。孵化期30天,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如果雌鸟死了,雄鸟则全部承担起孵卵责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1个多月的巢期生活雏鸟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6页。 白头鹞 白头鹞分布于欧洲及亚洲中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栖息在低山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沼泽、芦苇塘等开阔水域及其附近地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小型鸟类、雏鸟、鸟卵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地带芦苇丛中,偶尔也成小群在一起营巢。雌雄亲鸟共同营巢。每窝产卵4~5枚,偶尔多至6枚或少至2枚。卵是颜色为白色,微缀有绿色,通常无斑。长径4.6~5.6厘米,短径3.6~4.1厘米。第一枚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2~33天,孵卵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7页。 蛇雕 蛇雕分布于从印度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我国见于华南及云南、贵州。栖息在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蟹和甲壳动物。 繁殖期4~9月,营巢于森林中高树顶端枝杈上。每窝产卵1枚。卵白色,微具淡红色斑点。长径5.8~7.7厘米,短径4.7~5.8厘米。孵化期35天,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到60天左右才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8页。 鹗科 鹗科鸟的卵为钝椭圆形;底色白色、米色、粉红色,具褐色与酱紫色斑块。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9页。 鹗 鹗分布于欧洲、非洲、大洋州、亚洲和南北美洲等温带和亚热带水域地区;我国东北、西北及西藏、东南沿海和海南有分布。栖息在湖泊、河流、海岸等水域地带,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林间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鱼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为食。 繁殖期通常因地而异。南部2~5月,东北部5~8月,营巢于水边树上,也在水边悬岩和岩石上营巢。巢可多年使用,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巢材。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多至4枚的。卵颜色为灰白色,被有红褐色斑。卵重70克。形状为钝椭圆形。长径5.0~6.9厘米,短径4.0~5.2厘米。孵化期32~40天。雌雄亲鸟共同参与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9页。 隼科 隼科鸟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底色白色、褐色,通常具褐色块斑、斑点和碎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69页。 矛隼 矛隼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地区;我国见于黑龙江。栖息和活动在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常低空飞行或栖于低地上。主要以野鸭、鸥、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的中小型哺乳动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北极海岸附近河谷悬岩上,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长径5.3~6.4厘米,短径4.0~5.0厘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8~29天。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参与。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46~49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0页。 游隼 游隼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及四川、青海、新疆天山有分布。栖息在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旷野、草原、河流、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飞行迅速,多单独活动。主要捕食野鸭、鸠鸽类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地边丛林。每窝产卵2~4枚,偶尔也有多至5~6枚的。卵颜色为红褐色。卵长径4.6~5.8厘米,短径3.6~4.4厘米。孵化期28~29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的保卫巢。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养,大约经过35~4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1页。 燕隼 燕隼分布于欧亚大陆和西北非洲;繁殖于我国北方及西藏,越冬于西藏南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开阔地及有林地带,高可达海拔2 000米。飞行快速而敏捷,在短暂的鼓翼飞翔后又接着滑翅,并能在空中作短暂停留。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也大量捕食蜻蜓、蟋蟀、蝗虫等昆虫。主要在空中捕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疏林或林缘和田间高大乔木上,通常自己很少自己营巢,常常侵占乌鸦和喜鹊的巢。巢距地高10~20米。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密布红褐色斑点。长径3.7~4.3厘米,短径3.0~3.2厘米。孵化期28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28~32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2页。 红脚隼 红脚隼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见于东部广大地区及贵州、云南。栖息在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和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荒野、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通常单独活动,多飞翔于空中。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小鸟、蜥蜴、蛙等小型脊椎动物。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端,有时也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密布有红褐色斑点,椭圆形,长径3.3~4.1厘米,短径2.7~3.2厘米。孵化期21~27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27~30天的抚养,雏鸟便可以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3页。 黄爪隼 黄爪隼分布于地中海沿岸至我国;我国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河北,经山东、四川南部及河南至云南越冬。栖息在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屯附近和农田地边丛林地带。性极活跃,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蛙、蜥蜴、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岩峭壁上的凹陷处或岩石顶端岩洞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长径3.1~3.8厘米,短径2.6~3.1厘米。孵化期28~29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主要有雄鸟觅食喂雏。大约经过26~28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4页。 鸡形目 鸡形目嘴形短健,上嘴微曲,而稍长于下嘴。翅外形短圆,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羽大都12枚。雏为早成性。雌雄不同,雄者色美,且具羽冠或肉冠及距。 大都陆栖,巢大都营于地面上。但有的树栖,并营巢于树上(角雏),善于奔走,飞翔仅短距离,但也有例外。一般是留鸟,但也有在一地垂直迁徒;个别种类为候鸟,如鹌鹑。食物以植物为主,兼食昆虫及小动物;幼鸟喜吃动物性食物。 松鸡科鸟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底色白色、浅黄色,无壳斑或具浓密的褐色或黑色块斑和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5页。 松鸡 松鸡分布于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我国见于新疆布尔津、富蕴和阿勒泰地区。通常在天亮后开始活动,黄昏时停止活动。主要以树幼嫩枝叶、芽、花以及其他林下植物果实和草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特别是冬季,主要以松针为食。 繁殖期4~6月。4月中旬即有求偶行为。每年在固定的求偶场进行求偶炫耀。求偶时雄鸟为尾羽向上翘,并呈扇形散开,两翅半张和垂向下,发出求偶鸣叫,然后尾羽稍收拢,并剧烈的煽动两翅。通常为一雄多雌制。多营巢于林缘和林间空地倒木下。巢是由雄鸟在地上刨个浅坑,再垫以干植物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通常7~9枚。卵的颜色为赭色,长径5.6~6.3厘米,短径4.0~5.7厘米,重49.2~56.3克。孵化期24~26天,雌鸟孵卵。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6页。 黑嘴松鸡 黑嘴松鸡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至萨哈林岛;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西北部等大小兴安岭西北地区。除繁华期外多成小群生活。主要以植物的嫩枝、叶芽孢植物性事物为食。夏秋季节也吃蔷薇、草籽和昆虫。 繁殖期4~6月。雄鸟先来到求偶场高声求偶鸣叫,鸣叫时头颈向上伸直,羽毛蓬松,两翅半张下垂,尾向上并散开成扇形,边跳边鸣叫。当雌鸟来到身边时,雄鸟一侧翅膀下垂,并急速小步向雌鸟靠近。然后成对飞走。巢是有雌鸟在在松软的地上先刨一个凹坑,再垫以松针、树皮、细小松枝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6~9枚。通常1天1枚,1年1枚,1年1窝。卵的颜色为浅棕色或赭色,具红褐色或按褐色斑。长径5.3~6.3厘米,短径3.9~4.4厘米。重65~70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3~25天,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雏鸟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7页。 雉科 雉、竹鸡、鹑的卵为钝椭圆形、圆锥形、锯椭圆形、梨形 ;底色白色、浅黄色、浅褐色,通常无壳斑,但有时具褐色块斑、斑点、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8页。 淡腹雪鸡 淡腹雪鸡分布于帕米尔高原西部的中亚国家以及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在我国分布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往东至甘肃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鸦山脉和四川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喜结群。栖于多岩的草旬和流石滩,在山坡上变得异常敏捷灵活,边叫边在山坡岩石上奔跑。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5~7月。5月中旬开始发情 。雄鸟求偶时身体前倾,尾上翘并呈扇形展开,颈朝前伸,追逐雌鸟。形成对后离开群体,寻找营巢地和占区交尾。营巢6于陡峭山岩边背风处岩石上的草丛和或灌丛中。巢用地面凹坑或雌鸟在地上刨一个浅的圆形浅坑,内再垫少许干草、羽毛即成。间隔到两天产1卵。每窝产卵通常4~7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或为灰褐色,橄榄褐色、具土褐色或肉桂褐色斑点,或为淡黄白色,皮黄色而沾红色,具细小的红褐色斑点,尖端较多。长径5.8~6.8厘米,短径4.03~4.5厘米。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孵化期19~22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担任警戒。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8页。 石鸡 石鸡分布于欧洲东南部;我国见于新疆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性喜成群。成对或成群活动于开阔山区、高原草原及干旱草地。通常遇到危险时常往山上跑。奔跑速度极为迅速,亦善匿藏。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叶、嫩枝、芽、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4~5月。2月末3月初即开始配对,石鸡是单配制。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通常营巢于悬岩或多岩石的地方。巢多置于地上。通常有灌木掩盖或岩石掩护。每窝产卵7~14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乳白色,具锈褐色斑。长径3.6~4.3厘米,短径2.7~3.0厘米。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79页。 灰山鹑 灰山鹑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我国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山麓,为不常见留鸟。栖息在底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多为群体活动。性活泼,善于奔跑和隐蔽亦善飞行。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蚱蜢、蝗虫、蟋蟀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4~6月。求偶多在清晨太阳升起前。雄鸟不断地跳跃式往上飞,同时发出兴奋的鸣叫。雌鸟一边不断的回鸣,一边向雄鸟靠近,然后雄鸟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求偶交配行为在种群中不同步。一雌一雄制。对形成后,雌雄成对离开群体和占区繁殖。营巢于富有灌丛和高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树丛地区。每窝产卵14~20枚,通常1天1枚。卵的颜色为灰色,淡绿色或淡灰绿色。长径3.2~3.9厘米,短径2.4~3.0厘米。孵化期21~26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雌鸟孵卵期间甚为恋巢。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的当天即能离巢和跟随亲鸟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0页。 鹌鹑 鹌鹑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和中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至罗布泊,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主要地上活动,行动隐蔽。在地上奔跑迅速而轻快,善于在草丛中潜行。通常不起飞。飞行直而快,两翅急速扇动,通常紧贴地面飞行。晚上亦在地上栖息。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5~6月,一雌一胸雄制。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就开始求偶鸣叫。四周有茂密的草隐蔽。巢形状为杯状,多为雌鸟刨挖而成,内放枯草和植物碎片,每窝产卵9~1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白色、土褐色到赭橄榄色。其上散布有褐色或锈色斑。卵的形状有点呈梨状,光滑而富有光泽。长径2.5~3.3厘米,短径1.5~2.5厘米。重5.6~7克。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化期1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奔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1页。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坡;我国见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性隐匿,常躲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呈4~5只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森林树上。巢较粗糙而笨重。主要由树枝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卵是颜色为浅肉黄色或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长径5.3~5.9厘米,短径4.1~4.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2页。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我国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海拔2 300~4 250米的局部地区,冬季可下至海拔1 800米处。栖于亚高山林的林下。鸣声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故又叫"娃娃鸡"。主要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芽、嫩枝、花序、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盲蛛等动物性食物。多单独或成对活动。 繁殖期4~6月。雄鸟发情时头部一对绿蓝色肉质角不断充气、膨胀,喉下部钴蓝色肉裾亦逐渐扩张和膨大起来,其上斑纹有似"寿"字,故当地群众又叫它"寿鸡"。营巢于林中树上,距地高0.5~8米。形状为浅盘状或碗状。主要由干树枝和枯叶构成,内垫以少量杂草和羽毛。4月末5月初产滦3~5枚。卵的颜色为土黄色或棕色,密被黄褐色或紫褐色斑。长径5.1~6.0厘米,短径3.9~4.7厘米。重45.3~57.6克。孵化期26~27天,由雌鸟承担,雄鸟警戒。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3页。 红腹角雉 红腹角质为我国特产,分布于浙江西南、江西、广东北部、广西、福建和湖南东南部。栖息于亚高山林地下。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主要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少量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3~5月。求偶炫耀行为主要是雄鸟面向雌鸟上下点头和展示吼下肉裾。营巢于海拔1 000~1 5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中接近山脊的阴坡或半阴处。巢有苔藓和落叶构成。隔1日产1枚卵,每窝产卵3~4枚。卵为土棕色或土黄色,密被细密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长径5.2~5.7厘米,短径3.8~4.4厘米。重50~57.4克。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孵化期28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出壳后全身被有棕褐色绒羽,第三天即能跟随雌鸟下树离巢活动和觅食。照顾雏鸟的任务全有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4页。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分布于阿富汗东部沿海喜马拉雅山脉至不丹和我国西藏南部。栖息在海拔2 500~4 500米的山地森林中。白天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和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4~6月。雄鸟在4~5月发情,发情雄鸟有一种特殊的求偶飞行。营巢在森林中,尤其是桦树林中,巢多置于岩石、灌木或树木隐蔽下的地上。每窝产卵4~6枚,偶尔2枚和8枚。卵的长径5.9~6.9厘米,短径3.9~4.8厘米。孵化期26~2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5页。 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四川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栖于亚高山针叶林上缘及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主要以植物嫩叶、嫩枝、果实和种子为食。特别喜欢掘食贝母的球茎,故当地群众叫它"贝母鸡"。也吃少量昆虫。 繁殖期4~6月。单配制。通常营巢于海拔3 000~4 000的多岩石灌从地带。常利用旧巢。巢通常就地将松软的苔藓压成一浅窝或刨开地面碎石泥土成一浅坑,内再垫以草茎、草叶即成。4月末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棕黄色或黄褐色,被以大小不一样的紫色或褐色斑点。长径6.7~7.3厘米,短径4.5~4.8厘米。重74~95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多在巢附近活动。雌鸟孵卵期间甚为恋巢,连续坐巢时间可长达120小时。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6页。 藏马鸡 藏马鸡分布于我国的西藏的拉萨、曲水、林周、达孜、墨竹工卡、堆龙德庆、工布江达、林芝、错那、加查、朗县一带以及门隅、珞渝地区。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在海拔2750~4700米的高山地区活动。典型栖息地包括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林线上缘的疏林灌丛。喜欢在开阔的灌丛、草甸或杜鹊丛中活动。集群活动,秋冬季节可形成70~80只的大群。刨食植物根茎和啄食蓼科植物的花穗及其它植物的枝叶。雏鸟主要取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叫声粗犷响亮如珍珠鸡晨鸣。繁殖期为多年的5~6月份。筑巢于针叶树的基部或灌丛之中。每窝产卵6~9枚。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7页。 白马鸡 白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鸟类,喜集群,觅食于林间草地。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一些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和雏鸟。 繁殖期5~7月。通常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 000米以上至4 000米左右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丛中地面上。巢主要利用地面凹坑,内在垫以枯草、苔藓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7枚和15~16枚。颜色为黄褐色,光滑无斑。长径5.5~6.5厘米,短径4.4~4.45厘米。重50~64克,平均57、3克。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8页。 蓝马鸡 蓝马鸡分布于我国青海东部和东北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一带,宁夏贺兰山、四川北部,也是我国特产鸟类。性喜成群。活动于高海拔的高山草旬和杜鹊灌丛。主要以植物的芽、茎、叶、根、果实和种子为食。偶尔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7月。配偶期间雄鸡常为争偶而发生争斗。配对后雌雄成对一起活动和觅食,通常雄在前雌在后,相伴而行,晚上亦同栖于树上。营巢于向阳坡具有林间草地的亚高山针叶林中。巢多置于灌木、苔草、树堆或倒木下。巢形状为状或浅碗状,主要利用地面凹坑,内在垫以细枝、干草个羽毛等即成。5月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12枚。卵的颜色为灰褐色或青绿色,微具淡棕色和褐色斑点。形状为椭圆形,长径4.2~6.0厘米,短径3.2~4.3厘米。重44.5(21~52.7)克。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化期26~27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并早晚发出占区鸣叫。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89页。 褐马鸡 褐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部和吕梁山地区。常成群活动。栖于低矮山林,觅食于林间草地。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茎、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4月初开始占区。通常营巢于海拔1 800~2 500米的针阔叶和混交林中。巢多置于林下地面灌丛间。巢是利用地面凹处,内垫以草叶、树叶、草茎和羽毛即成。巢的形状为碗状或长盘状。领域性极强,通常每对占领一个山坡,对入侵的同种个体雄鸟奋力驱赶。每窝产卵4~17枚。通常间隔1~2天产1枚卵。卵的颜色为淡赭色、鸭蛋青色或鱼肚白色,光滑无斑,呈椭圆形。长径5.5~6.4厘米,短径4.3~4.7厘米重约58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6~27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第二天即离巢跟随亲鸟出外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1页。 黑鹇 黑鹇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和泰国;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和云南高黎贡山地区有分布。成对或成家族活动于海拔2 100~3 200的亚热带森林中。主要以植物嫩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 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5~15枚。卵的颜色为深皮黄粉红色。长径4.6~5.3厘米,短径2.8~3.9厘米。孵化期24~25天,雌鸟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0页。 白鹇 白鹇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地;我国南方各地多有分布。结小群活动,常在取食的猴类和鸠鸽类下方拣食无花果。栖于开阔林地及次生常绿林,高可至海拔2 000米。 卵的长径4.8~5.3厘米,短径3.7~4.0厘米。孵化期24~2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2页。 蓝鹇 蓝鹇仅分布于我国台湾。常单独活动。见于海拔800~2 200米低山潮湿林地。晨昏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无领域性行为,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嫩叶、花、茎、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 繁殖期2~7月。一雌一雄制。发情时雄鸟额部肉冠和脸部肉垂膨胀通红,头顶白色羽冠耸立,颈羽蓬松,常常昂首挺胸围绕雌鸟缓慢走动。通常营巢于1 100~1 500米的原始阔叶林中。巢多利用地上凹坑或亲鸟亲自己在地面上挖一浅坑,内在垫以干树叶、草茎、草根和羽毛即成,形状为浅盆状。每窝产卵3~7枚,通常间隔2~4天产1枚卵。卵的颜色为乳白色而微沾淡黄色。长径5.1~5.5厘米,短径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3页。 原鸡 原鸡分布于印度东部和北部、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我国云南西部、南部,广西南部、广东和海南有分布。常成群生活,性机警而胆小,危险时也可以振翅飞翔。晚上栖息于树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花、嫩枝、浆果和种子为食。觅食方法同家鸡相似,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2~3月。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叫声频繁。主要营巢于林下灌木发达而干扰较少的茂密森林中。巢多置于树脚旁或灌丛与草丛中地上,巢甚简陋,通常为地面的小凹坑,内垫以树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6~8枚。卵的颜色为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光滑无斑。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径4.2~4.8厘米,短径3.1~3.6厘米。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化期19~21天,孵化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随亲鸟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4页。 雉鸡 雉鸡分布于欧亚大陆温暖地区;我国见于除西藏姜塘高原和海南岛外均有分布。常集成几只或十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是一个杂食性。 繁殖期3~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叫,特别是清晨最为频繁。发情期间雄鸟各占据一定领域,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一雄多雌制,发情雄鸟环绕在雌鸟旁,为典型的侧面型炫耀。营巢于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草地上。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系亲鸟在地上刨一个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1年繁殖1窝,南方可到2窝。每窝产卵6~22枚,南方窝卵数较少,多为4~8枚。卵的颜色为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类型。卵的长径4.1~4.6厘米,短径3.3~3.6厘米。 南方地区的卵明显较北方的大,这或许同少的窝卵数有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5页。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分布于泰国、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我国云南、广西的林区有分布。常成对或成小群游荡觅食。活动于海拔780~1 800米的灌丛及多岩地区。杂食性。主要以橡实、浆果、种子、根、嫩叶、幼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此外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3~7月。一雄多雌制。2月末3月初群内即出现争偶争斗。通常营巢于林下植物较为发达的混交林中。巢多置于大树下或小灌木和小树旁的地上。巢主要是在地面凹处,在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5~9枚。卵浅肉色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椭圆形。长径3.3~3.6厘米,短径4.3~4.78厘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1~24天,孵卵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6页。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山区。栖息在混交林中的浓密灌丛及竹林。常成几只的小群活动,活动时很少鸣叫。晚上栖息于树上。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农作物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交配结束后雌雄各自分开生活。3月末即见雄鸟发情行为。雄鸟求偶炫耀为侧面型。交配时雄鸟啄住雌鸟头部羽毛,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营巢于林下或林缘岩石下、草丛中、灌丛间和大树下,甚为隐蔽。巢主要以枯枝落叶和草茎构成,形状为盘状。每窝产卵5~8枚,颜色为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光滑无斑。卵的长径4.2~4.8厘米,短径3.3~3.6厘米。重29克。每日或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4~2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7页。 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仅产于我国台湾。栖息在海拔1 700~3 800米的原始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早晨和下午活动频繁,常单独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 繁殖期3~7月。3月锄即开始配对。多为一雄一雌单独配制,偶见一雄两雌现象。求偶期间雄鸟之间常发生争斗。营巢于林下草丛中,极为隐蔽,巢甚简陋,主要由雌鸟在地面上挖掘一浅坑,内垫以细草茎、草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5~10枚,乳白色,微披褐色细斑。卵呈椭圆形。长径5.4~5.9厘米,短径3.8~4.9厘米。通常间隔3~4天产1枚卵。傍晚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26~28天,孵卵全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8页。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为我国特产鸟类,在我国分布于四川中部、西部和南部,贵州西部和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广西西部和云南大部;国外见于缅甸东北部。栖息在海拔1 500~4 000的长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也栖息于林缘灌丛、林缘草坡、疏林荒山和矮竹丛间。除繁殖季节外,其他时间多成小群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但飞行能力差。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3月初雄鸟即出现发情行为,雄鸟间出现追赶和争斗,并开始占领领域。雄鸟常在自己的;领域内高声鸣叫,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草丛或倒木下。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6月。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12枚。日产1枚卵,有时隔1日产1枚。卵的长径4.4~4.8厘米,短径3.4~4.2厘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23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日即离巢随亲鸟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99页。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南部、甘肃西部和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四川北部、中部和东部,湖北和湖南西部、贵州西部和东部以及广西东部。栖息在海拔500~2 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常成群活动,性机警,胆怯,听觉和视觉亦敏锐。善奔走,飞翔亦甚快而灵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3月下旬雄鸟即出现求偶行为。雄鸟间亦常发生激烈争斗和开始占区。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或草丛中。每窝产卵5~9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光滑无斑,形状为椭圆形,长径4.1~5.1厘米,短径3.0~3.7厘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天,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0页。 绿孔雀 绿孔雀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在我国云南西部怒江地区、西南部思茅地区、南部红河地区和中部楚雄地区有分布。栖息在海拔2 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活动。常成群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白天活动,性机警胆小。食性较杂,主要以织物和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3~6月。2月中下旬即出现求偶行为,此时雄鸟羽色特别艳丽,雄鸟常追逐于雌鸟周围,雄鸟间还常为争雄鸟而发生争斗。通常营巢于灌木和草丛中地上。每窝产卵4~8枚。1年繁殖1窝。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淡棕色或乳黄色,光滑无斑,微具光泽。长径6.1~9.0厘米,短径4.3~3.6厘米。通常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化期27~30天,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1页。 鹤形目 鹤形目嘴形长,或短而健。翅外形短院,第五枚初级飞羽或有或无。尾形短,尾羽12枚。脚强,善走,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脚长,颈有一部分裸出,趾长而爪短,蹼不发达鹤类的后趾大都形小而位置较高,不与地面接触。雏鸟早成性。雌雄相似;无真正嗉囊。器官卷曲。眼先有时裸出。 生活在开阔的沼泽地带,有时在海边或耕地。除繁殖期外,常群居。为一夫一妻制。营巢于沼泽地上。雌雄亲鸟均孵卵。食物为昆虫、鱼类和蝌蚪,也吃草的嫩芽、种子及软体动物。 三趾鹑的卵为锐椭圆形、球形;底色白色,具灰褐色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2页。 林三趾鹑 林三趾鹑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台湾有分布。栖息在平原草地、河流、湖泊岸边灌丛草地以及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草地与灌丛中。性胆小,善奔跑。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 在印度全年均见有繁殖。其中多在1~3月和6~8月繁殖。营巢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4枚。卵的长径1.9~3.0厘米,短径1.6~2.2厘米。孵化期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2页。 鹤科 鹤科鸟的卵为锐椭圆形、长形;底色白色、略带浅黄色、褐色,具深褐色斑点、大理石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3页。 灰鹤 灰鹤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常呈几只的小群活动,迁徒期间会集成几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茎、嫩芽、块茎、草籽、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等为食。性机警,胆小。 繁殖期4~7月。繁殖前常成小群在一起进行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时两翅半张,身体不断上下蹲伏,跳跃和鸣叫。一雌一雄制。通常营巢于沼泽草地和干燥地面上,每我通常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红褐色斑。卵长径8.8~11厘米,短径5.7~6.6厘米。孵化期28~30天,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3页。 黑颈鹤 黑颈鹤为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和四川北部。栖息在海拔3 000~5 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繁殖期外多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沙粒为食。 繁殖期5~7月。一雄一雌制。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配对和求偶。求偶时亦伴随着跳舞和共鸣。通常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从中。每窝产卵通常2枚。卵为暗绿色,淡绿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密。卵椭圆形,长径10.2~10.8厘米,短径6.1~6.3厘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0~33天,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当日即能行走。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4页。 白头鹤 白头鹤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有繁殖,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栖息在河流、湖泊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主要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多脚类、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生长有稀疏落叶松和灌木的沼泽地上。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绿红色,其上被有大的暗色斑点。卵长径9.1~10.6厘米,短径5.9~6.2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5页。 丹顶鹤 丹顶鹤分布于亚洲极东部;在我国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江平原洪河、七星河流域,吉林西部,辽宁盘锦双台子河下游繁殖,江苏沿海地区越冬。栖息在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沼泽以及海岸沼泽地带。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以及水生植物和果实为食。 2年性成熟。繁殖期4~6月。一雌一雄制。3月末4月初,当丹顶鹤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配对和占领巢域。雌雄鸟通过在巢域内的不断鸣叫来宣布对领域的占有和进步求偶。营巢于开阔的芦苇沼泽地上或水草地上,巢多置于有一定水深的芦苇沼泽地上或水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偶产1枚。卵为苍灰色或灰白色,椭圆形,长径10.4~17.0厘米,短径10.4~13.0厘米。孵化期30~33天,雌雄亲鸟轮流坐巢孵化。雏鸟早成性,4~5天后即能随亲鸟离巢游水。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6页。 沙丘鹤 沙丘鹤分布于亚洲极东北部、北美洲;我国偶见于江苏。栖息在开阔平原、高原、和山脚平原草地、草原、沼泽、湖泊即河岸附近的平原草地上。常成家族群活动,性机警而胆小。起飞时需要在地上跑走一段距离,然后才能飞2起。主要以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草籽和谷粒为食,也吃部分昆虫。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成对。求偶炫耀同其他鹤相似,雌雄不断地对鸣,跳跃和舞蹈,不断地起飞向空中,然后又落地。营巢于紧靠水边地上灌丛中或沙地上。每窝产卵1~2枚。卵的颜色从肉桂褐色到橄榄色。形状为椭圆形。长径7.7~10.1厘米,短径4.4~6.0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7页。 白枕鹤 白枕鹤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有繁殖,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栖息在开阔的芦苇沼泽、河流、湖泊岸边和水草沼泽地带。除繁殖期外,多成家族群或小群活动,行动机警。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蜥蜴、蝌蚪、虾、软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5~7月。一雄一雌制。3月末到达繁殖地时即多成对或家族群活动,雄鸟通过鸣叫、跳跃等行为进行求偶。营巢于芦苇沼泽或水草沼泽中。雌雄亲鸟共同营巢,但以雌鸟为主。领域性极强,雌雄亲鸟通过在巢域内的鸣叫、巡飞行和追逐飞行等方式来表示对巢域的占有和保卫。领域大小为4.5~6.5km2。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年产1窝。每窝产卵2枚。卵为灰色或淡紫色,密布紫褐色斑点,尤其以钝端较著。卵椭圆形,长径9.0~9.8厘米,短径5.6~6.3厘米,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9~30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能站立和行走。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8页。 白鹤 白鹤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栖息在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岸边及浅水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性胆小而机警,飞行时常呈"一"字形或"人"字行队形。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等织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6~8月。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于湖泊纵横的苔原沼泽地带高的土丘上或水中小岛上。雌雄共同参与营巢。巢较大,呈圆盘状。每窝产卵2枚。卵为橄榄绿色,被有红褐色斑,椭圆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09页。 赤颈鹤 赤颈褐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一直到澳大利亚,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有稀疏树木或灌丛的开阔平原草地上和沼泽地上。巢由可制枯枝和草构成,每窝产卵2枚。卵为乳白色,被有褐色斑点。卵长径8.5~11.5厘米,短径5.5~7.0厘米。孵化期28~3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0页。 蓑羽鹤 蓑羽鹤分布于欧洲南部、东部,亚洲西部、北部;我国新疆、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有繁殖。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草甸沼泽、芦苇沼泽、苇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类生境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虾、蛙、蝌蚪、水生昆虫、植物嫩芽、叶草籽以及农作物玉米、小麦等为食。 繁殖期4~6月,一雄一雌制。刚迁来时常呈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或占领巢区。通常不营巢,直接产卵于羊草草甸中裸露而干燥的盐碱地上或水边草丛中和沼泽内。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1~3枚。卵的颜色为淡紫色或粉白色,具深紫褐色斑。卵椭圆形,长径8.2~8.7厘米,短径5.4~5.7厘米。孵化期30天。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站立行走。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1页。 秧鸡科 秧鸡科鸟的乱为钝圆形;底白色、带点褐色的浅黄色,具深浅不一的小点、斑点、块斑、大理石纹,有时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2页。 蓝雄秧鸡 蓝雄秧鸡分布于亚洲南部。栖息在水田、溪畔、水塘、湖岸、水渠和芦苇地带及其附近灌丛与草丛中。常单独或呈家族群活动,多活动在清晨和黄昏。游泳和潜水本领亦很好,但飞行能力较弱。主要 以水生昆虫、虾、蟹、螺、蚂蚁、金龟子等动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营巢于水边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上。每窝产卵5~9枚。卵的颜色 为乳白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形状为宽卵圆形,长径3.0~3.9厘米,短径2.3~2.9厘米。孵化期19~2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2页。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分布于我国新疆西部天山和整个欧洲、中亚。栖息在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善匿藏,白天多躲在草丛或灌丛中;晚上或晨昏才出来活动和鸣叫。主要以昆虫、蠕虫、草籽和谷粒为食。繁殖期5~7月。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于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带湿草地上,也在湖边沼泽和森林中营巢。有时甚至营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或高草丛中。每窝产卵6~14枚。卵的颜色为淡赭色,被红褐色斑点。形状为椭圆形,长径3.3~4.1厘米,短径2.4~2.9厘米。孵化期14~15天,雏鸟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3页。 红雄田鸡 红雄田鸡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栖息在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以及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地带。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性胆小,善奔跑和匿藏。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 繁殖期3~7月。成对营巢于水边草丛和灌丛中地上,也营巢于水稻田田埂上草丛中。每我产卵5~9枚。卵的颜色为淡粉色或乳白色,被有褐色或红褐色斑点。长径2.7~3.5厘米,短径2.1~2.5厘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4页。 黑水鸡 黑水鸡分布于除大洋州以外的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我国除西北少数极干旱地区外均有分布。栖息在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水边。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蜘蛛、软体动物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繁殖期4~7月。雌雄成对单独繁殖。巢间距近有1~3厘米。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中或水草丛中。巢紧贴水面,但不是浮巢。每窝产卵通常为6~10枚。卵的颜色为浅灰白色,乳白色或赭褐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形状为卵圆形和长卵圆形,长径3.7~5.1厘米,短径2.7~3.4厘米。通常每天产卵1枚。孵化期19~22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天即能下水游泳。估计1年繁殖2窝。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5页。 紫水鸡 紫水鸡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迷鸟见于云南西部、广西及香港。栖息在芦苇沼泽和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溪流、水渠以及沿海沼泽灌丛地带。盛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善行走和在地上奔跑,很少飞行和游泳。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为食,也吃陆生和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7月。营巢于人难以到达的芦苇丛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巢多置于水面倒伏的芦苇丛上或在漂浮于苇丛间水面上的干芦苇或水草堆上,也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叶上或苇丛中的土丘上筑巢。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到红皮黄色,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长径4.6~5.5厘米,短径3.4~3.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6页。 白骨顶 白骨顶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我国分布甚广,几遍布全国各地。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岛荒漠带的各类水域中。成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开阔水面的水边芦苇丛和水草丛中。雌雄共同营巢。最早在4月中下旬即见有少数个别活动。卵灰黄色或浅灰白色,略带绿色光泽,其上被有棕褐色斑点。卵的长径4.4~6.1厘米,短径3.2~4.0厘米。孵化期21~24天,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早成性,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7页。 鸨科 鸨科卵为球形,钝椭圆形;素净的底色,具褐色、绿色、浅黄色深浅不一的漂亮大理石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8页。 大鸨 大鸨分布于自欧洲中南部至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内蒙古及新疆等地分布。栖息在开阔草原、草地、半荒漠地区、河流、湖泊、干湿草地等处。常成群活动。善奔跑,行走或奔跑时,头和颈常常垂直竖起。性胆小。难于接近。飞起时需小跑几步助跑才能起飞。主要吃植物嫩芽、叶、种子、谷粒以及蝗虫、蛙等。 孵化期5~7月。营巢于开阔草原地上浅窝内,或者利用天然凹坑或是由亲鸟刨挖。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青灰色或土黄色和橄榄绿色,其上被有褐色斑点。卵长径7.2~9.1厘米,短径5.1~5.9厘米。孵化期25~28天,由雌鸟孵卵。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8页。 小鸨 小鸨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中亚;我国仅分布于新疆。栖息在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常成群活动,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和果实。 繁殖期5~6月。营巢于偏僻而开阔的原野草地上。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斑点。形状为椭圆形,长径4.6~5.8厘米,短径3.5~4.2厘米。孵化期20~21天,由雌鸟孵化。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19页。 波斑鸨 波斑鸨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中东,亚洲中部;我国仅见于新疆西部和北部。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白天活动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善奔跑。主要吃昆虫、蜥蜴、蝗虫、各种植物种子和叶芽。 繁殖期4~7月。雌雄成对营巢于草原盐碱地上,荒漠和半荒漠中具有稀疏植物的沙丘上以及草原岩石地区。每窝产卵2~3枚。卵为橄榄绿色,具乌黑斑点。卵的形状为阔卵圆形,长径5.6~7.0厘米,短径4.1~4.9厘米。雌鸟孵卵。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0页。 (heng)鴴形目 鴴形目嘴变异不一,通常短细。翅外形尖或长或短,三级飞羽特长,无第五枚初级飞羽。尾外形不定,通常短圆,尾羽大部12枚。脚长,跗蹠一部裸出,四趾以中趾为最长,蹼或有或无,后趾形小或无。雏鸟早成性,雌雄相似。 本目鸟常在水边、沼泽地生活,也在山中小溪水处及田地间活动。迁徒时成群。食物以鱼、软体动物和水中昆虫为主。巢营于地面上。 水雉的卵为锐椭圆形、圆锥形;底色深褐色,具黑色杂纹;质地光滑(有一种雉的蛋为圆锥形;褐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1页。 水雉 水雉分布于中亚及东南亚;我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台湾、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栖息在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活泼,善行走,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上行走。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营巢于莲叶、百合叶等大型浮草上。每窝产卵4枚。卵的长径3.4~4.1厘米,短径2.6~2.9厘米。孵化期26天。由胸雄鸟孵卵。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2页。 彩鹬科 彩鹬的卵为钝圆形;浅黄色,具黑色块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3页。 彩鹬(yu) 彩鹬主要分布于亚洲至澳大利亚及亚洲至非洲的温带、热带湿地及沿海地区;我国东部、南部有分布。栖息在平原,丘陵和山地中的芦塘、沼泽、河渠、河滩草地中。性隐秘而胆小,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以昆虫、蝗虫、虾、蟹、蛙、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5~7月。一雌多雄制。营巢于浅水芦苇丛或水草丛中。每窝产卵4~5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长径3.2~3.9厘米,短径2.3~2.8厘米。1只雌鸟与数只雄鸟交配,并产数窝卵,分别由不同雄鸟孵化,孵化期约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3页。 蛎鹬科 蛎鹬科的卵为钝圆形、锐椭圆形;底色浅黄色,蛋壳有明显的黑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4页。 蛎鹬 蛎鹬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的沿岸地区;我国东北沿海各省及山东有繁殖,越冬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及台湾。栖息在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大群。食物以甲客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小鱼、昆虫和幼虫为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成对单独营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和4枚,日产1枚。卵形为梨形,长径4.9~7.0厘米,短径3.5~4.9厘米。孵化期22~24天。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4页。 鴴科 鴴的卵为锐圆形、圆锥形;底色浅黄色、橄榄色、微红色,具变化的褐色、黑色块斑和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5页。 小辫鴴 小辫鴴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繁殖,南方越冬。栖息在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常成群活动。善飞行。主要吃甲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也吃虾、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一些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草地或沼泽草甸边的盐碱地上。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长径3.9~5.3厘米,短径3.0~3.6厘米。孵化期25~28天,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早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5页。 剑鸻 剑鸻繁殖于北半球北部;迷鸟至我国东北,偶有候鸟至香港。栖息在河流、湖泊、海岸、河口、水塘、水库岸边和沙滩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机警,一有危险则立刻飞走,飞行快而急速,但通常飞行高度不高。主要以龙虱、步行甲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蚯蚓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嫩芽和种子。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岸、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沙石地上或河漫滩上。雌雄成对繁殖。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成对,有的在迁徙途中即已成对。每窝产卵3~4枚,每天产卵1枚,亦有一天产1枚的。卵的形状为梨形,长径3.0~3.9厘米,短径2.3~2.8厘米。孵化期23~27天,由雌雄亲鸟共同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6页。 环颈鸻 环颈鸻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大洋州、及北美洲东北部;我国几全境分布。栖息在沿海海岸、河口沙洲、湖泊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农田和草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数十上百只的大群。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灰色,其上被有暗色斑点。卵的长径2.6~3.8厘米,短径2.0~2.7厘米。孵化期23~2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7页。 鹬科 鹬、沙锥、丘鹬的卵为锐圆形、圆锥形;底色白色、浅黄色、褐色、具红色、褐色、黑色深浅不一的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8页。 赤足鹬 赤足鹬分布于欧洲大陆;我国见于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栖息在沼泽、草地、河流、湖泊、水塘、沿海海滨、河口沙洲等水域湿地。常单独和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间有占领和保卫觅食领域行为。 繁殖期5~7月。到达繁殖地的初期常呈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有时也呈数对集中在一处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岸、湖边、河岸和沼泽地上,巢多置于水边草丛中较为干燥的地上,或沼泽湿地中地势较高的土丘上。每窝产卵3~5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赭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长径4.1~4.9厘米,短径2.8~3.2厘米。孵化期23~25天,由雌雄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29页。 翘嘴鹬 翘嘴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冬季南迁远及大洋州;迁徙时常见于我国东部及西部,部分繁殖鸟整个夏季可见于我国南部。喜沿海泥滩、小河及河口,进食时与其他涉禽混群,但飞行时不混群,通常单独或一两只在一起活动,偶成大群。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0页。 翻石鹬 翻石鹬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州及北美洲的海滨地区;我国见于东北沿海。栖息在岩石海岸、海滨沙滩、等潮湿地带。常单独或成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大群。主要啄食甲壳类、软体动物、蛛蛛、蚯蚓、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部分禾本科植物种子和浆果。 繁殖期6~8月。繁殖于北极海岸,多置巢于浅滩或岛屿、沙地及海岸灌丛与岩石下,常隐蔽得很好。每窝通常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灰色、灰褐色或橄榄色,具褐色斑点。卵梨形,长径3.6~4.4厘米,短径2.6~3.1厘,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1页。 丘鹬 丘鹬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栖息在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茎、浆果和种子。 繁殖期5~7月。达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直到雌鸟开始孵化。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发达或有小块沼泽地和有灌木覆盖的潮湿悬崖边上筑巢。通常置巢于灌木、草丛、树桩下和倒木下。巢由雌鸟建造。每窝卵通常4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暗沙粉红色,被有锈色或暗棕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梨形或卵圆形,长径4.0~4.9厘米,短径3.1~3.6厘米。孵化期20~24天,由雌鸟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2页。 流苏鹬 流苏鹬于欧亚大陆北部繁殖;南迁越冬时遇见于我国各地。繁殖期栖息在冻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与河流岸边及附近沼泽、湿草地上。非繁殖期栖息在草地、稻田、耕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塘、沼泽等。喜集群。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少数植物种子。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沼泽湿地和水域岸边。雌雄鸟之间无固定的配偶关系,不形成对。雌鸟和1只或多只雄鸟交配后,独自营巢繁殖。置巢于草丛中或有其他植物隐蔽的地上。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黄褐色、淡蓝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卵长径3.9~4.8厘米,短径2.8~3.3厘米。孵化期20~21天,由雌鸟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3页。 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分布于亚洲、欧洲及非洲;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青海东部及内蒙古西北部。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等。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枚,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梨形或卵圆形,长径3.8~4.9厘米,短径2.8~3.4厘米。孵化期25~26天,雌雄轮流孵化。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5页。 反嘴鹬 反嘴鹬的分布遍及亚洲、欧洲。栖息在平原和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善游泳。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开阔平原上的湖泊岸边。常成群繁殖,巢多置于距水不远的裸露地上凹坑内。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黄褐色或赭色,被有黑褐色斑点。长径4.3~5.5厘米,短径3.1~3.8厘米。孵化期22~24天,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6页。

瓣蹼鹬科 瓣蹼鹬科的卵为锐椭圆形、圆锥形;底色褐色、浅黄色,具微黑色的斑快和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7页。 灰瓣蹼鹬 灰瓣蹼鹬主要繁殖于环北极地带;我国新疆西部(天山)及黑龙江(哈尔滨)有繁殖。主要栖息在靠近北冰洋海岸的苔原沼泽地带,特别是湖泊、水塘和溪流附近的苔原沼泽。善游泳,除繁殖期外,几乎成天游弋在海洋洋面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偶尔也集成上千只的大群。主要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当它游泳时,常通过奇特的在水面急速打转的办法啄食被引到水面的食物。 6~8月繁殖于北极海岸苔原沼泽地上。雌鸟在与雄鸟交配产完卵后立刻抛弃雄鸟,试图再与另一个雄鸟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全由雌鸟承担。通常营巢于水边湿草地或苔藓地上。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褐色,常常缀有绿色,被有黑褐色或栗褐色斑。形状为梨形。卵长径2.7~3.4厘米,短径2.0~2.5厘米,孵化期14~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7页。 燕鸻科 燕鸻科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浅白、浅黄色,具褐色块斑、大理石纹、碎块、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8页。 领燕鸻 领燕鸻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西部和中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和西南部,迷鸟曾见于香港。主要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淡水或咸水沼泽、湖泊、河流和湿地。常成群活动,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亦善飞行。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觅食多在地上,也在空中飞行捕食。 繁殖期5~7月。常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开阔平原上湖泊与河流附近,巢多置于离水不远的岸边地上凹处,或沼泽地边缘,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长径2.8~3.5厘米,短径2.2~2.6厘米。孵化期17~18天,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9页。 贼鸥科 贼鸥科的卵为钝椭圆形、圆锥形;底色褐色、橄榄色,具深褐色斑点、块斑及小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0页。 大贼鸥 大贼鸥主要分布于欧洲;偶见于台湾北部。栖息在荒野、海岸和岛屿。单独或成对活动,飞行快而有力,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也很好,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主要以鹱和各种海鸟为食。夏季在岛上也捕食兔子、鸟卵和雏鸟。 繁殖期在北半球为5~7月,南半球为12月至明年3月。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群落营巢每对都占有和保卫固定的巢域,第二年繁殖期均回到原来的巢域营巢。幼鸟能飞后即离开繁殖地到海上生活,直到3年后性成熟时才回到出生地繁殖。营巢于开阔的草地上凹坑内,每我产卵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灰色、白色、淡蓝色或绿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形状为长卵圆形,长径6.2~7.8厘米,短径4.4~5.3厘米。孵化期28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39页。 短尾贼鸥 短尾贼鸥分布于除南极以外的全球沿海地区;我国见于台湾沿海。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地带,非繁殖期栖息于开阔的沿海海面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集大群。善飞行。主要以鱼为食,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繁殖期6~7月。营巢于北极太原地上,常成对单独营巢。领域性较强。营巢于湖边草丛中或小灌木下。求偶期间常在巢域上空进行上下和水平方向的俯冲式的飞行表演。每窝产卵2枚,偶尔1枚或4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带有暗色点斑。长径5.5~6.1厘米,短径4.0~4.5厘米。孵化期24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0页。 长尾贼鸥 长尾贼鸥繁殖期分布于北极,非繁殖期分布于繁殖地南部海洋,远至地中海。 繁殖期主要栖息与北极苔原、海岸、丘陵苔原和海中岛屿等各种生境。冬季栖息于海上和近海地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小鱼、啮齿类、小鸟、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植物浆果等为食。 繁殖期6~7月。营巢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上,也在海岸和海中岛上营巢。单独成对繁殖。产卵之前像短尾贼鸥一样,亦要进行求偶飞行。通常营巢于苔原地上干燥的地方,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色或绿褐色,具黑褐色斑纹,主要集中在钝端。卵的形状为钝卵圆形,长径4.9~6.6厘米,短径3.3~4.3厘米。孵化期23天,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甚为恋巢和护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1页。 鸥科 鸥、燕鸥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圆锥形;底色为白色、粉红色、蓝色、微黄、绿色、浅黄色、褐色,具褐色、红色斑点和块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2页。 黑尾鸥 黑尾鸥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在我国分布于吉林东部辉春,辽宁南部,山东和福建沿海一带。栖息在沿海海岸沙滩、悬崖、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 繁殖期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亦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和难于到达的海岸悬崖峭壁岩石平台上。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长径5.6~7.4厘米,短径3.9~4.9厘米。孵化期25~27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早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30~45天后幼虫即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2页。 银鸥 银鸥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及北美洲沿海;我国几全境分布。具松散的群栖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水面上,或不断地在水面上空飞翔。飞翔极为轻快敏捷,有时也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飞翔时脚向后伸直或悬垂于下。亦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好。休息时多栖于悬岩或地上,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啄食陆地上鼠类、蜥蜴、动物尸体,有时也偷食鸟卵和雏鸟。沿海、内陆水域及垃圾成堆等地方的凶猛的"清道夫"。 繁殖期4~7月。通常成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海岸和海岛陡峻的悬崖上,也在湖边沙滩、湖心或河心小岛河苔原地上营巢。巢主要由枯草构成,有时内面垫有少许羽毛。巢的大小外径为50~70厘米,内径20~25厘米。每窝通常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淡绿褐色,橄榄褐色或蓝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长径5.5~7.9厘米,短径4.5~5.3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5~27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3页。 北极鸥 北极鸥分布于环北极地带;我国东北各地,河北、山东、江苏及广东有记录。常成小群或成对活动在苔原湖泊、海岸岩石和沿海上空。飞翔能力强,亦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快。主要以鱼、生水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也吃雏鸟、鸟卵。繁殖期也常在苔原陆地上捕食鼠类。 繁殖期5~8月。3龄时性成熟。通常成对繁殖。营巢于临近海岸的河流于湖泊岸边和苔原地上。巢多置于靠近水边的悬崖上或平地上。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被有暗色斑点。卵长径7.0~9.0厘米,短径4.8~6.3厘米。孵化期27~28天,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4页。 红嘴鸥 红嘴鸥分布于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沿海;我国各地皆有分布。栖息在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库、河口、海滨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常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动物为食,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他小型动物尸体。 繁殖期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边或水中小岛上。巢多置于岸边草丛或芦苇丛中,也置巢于水中漂浮的芦苇堆或其他物体上。每窝产卵3枚。卵的颜色为绿褐色,淡蓝橄榄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长径4.1~6.2厘米,短径2.9~4.2厘米。孵化期20~26天,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5页。 棕头鸥 棕头鸥分布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我国青藏高原有繁殖,云南有越冬。繁殖期栖息于海拔2 000~3 500米左右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栖息于海岸、港湾、河口及山脚平原湖泊、水库和大的河流中。常成群活动。主要以鱼、虾、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 繁殖期6~7月。营巢于湖泊与河流岸边草地上或沼泽地中干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3枚。颜色为赭色或淡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长径为5.7~6.7厘米,短径3.9~4.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6页。 小鸥 小鸥分布于欧洲、亚洲,为罕见鸟,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迁徙时经过新疆西部天山,河北、江苏的镇江。栖息在森林、海岸、河口、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沼泽地带。尤其喜欢有水生植物的水域,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边、河岸和附近沼泽地上。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长径3.7~4.6厘米,短径2.7~3.2厘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7页。 黑嘴鸥 黑嘴鸥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见于;辽宁南部盘竟锦,河北、山东渤海湾沿岸及江苏盐城。主要栖息在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碱地和沼泽地上。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蠕虫等为食。 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沿海滩地带,特别是生长有补血草、碱蓬等低矮盐碱植物,不受潮水影响的无水盐碱地上。每窝产卵1~3枚。卵的颜色为沙黄色沾绿,被有暗褐色斑和斑点。形状为梨形,长径4.8~5.3厘米,短径3.5~3.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8页。 须浮鸥 须浮鸥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南部及大洋州;我国的东半部有分布,有些鸟在台湾越冬。栖息在开阔的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有时也吃部分水生植物。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浅水湖泊和附近芦苇沼泽地上。巢属浮巢,漂浮于水生植物上。无明显巢区,常数十至上百个巢集中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卵的颜色为绿色、天蓝色或浅土色,被有浅褐色只深褐色斑点,以钝端斑点较大,尖端较小。卵的形状为梨形,长径3.4~4.4厘米,短径2.6~3.0厘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49页。 黑浮鸥 黑浮鸥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南至地中海;我国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湖地区。栖息在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岸边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鱼。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岸边,有时也在沼泽地上营巢。巢属于浮巢,通常营巢于漂浮于水面的芦苇堆或其他植物团上。每窝产卵通常3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暗褐色,,被有褐色斑点。卵长径3.0~4.0厘米,短径2.2~2.7厘米。孵化期14~17天,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0页。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大洋州及美洲东海岸;其指名亚种繁殖于我国新疆西部(天山)及内蒙古东部,经过或越冬于海南。繁殖期栖息在内陆;淡水或咸水湖泊、河流与沼泽地带,非繁殖期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区。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蜥蜴和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大的湖泊与河流岸边沙地或泥地上。巢多置于沼泽中有稀疏盐碱植物的土丘上或沙滩上,每窝产卵3枚。卵的颜色为沙黄色或土黄色沾绿色,被有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形状为梨形,长径4.3~5.6厘米,短径3.0~4.0厘米。孵化期22~23天,雌雄轮流孵卵,经过亲鸟28~3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1页。 普通燕鸥 普通燕鸥分布于除极地外的全球水域;我国西北、东北、华北的东部繁殖,南部越冬。栖息在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主要以小鱼、虾、甲壳类、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营巢于湖泊、河流和岛屿岸边以及沼泽地与草地上。年产1窝,每窝产卵2~5枚,通常3枚。1天产1枚或间隔1天产1枚。卵的颜色为赭褐色,灰绿色或橄榄绿色,被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卵长径3.5~4.8厘米,短径2.6~3.2厘米。第一枚产出后亲鸟即开始坐巢孵卵,孵化期20~24天,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早成性,当天即可行走和离巢,由亲鸟喂食,大约1个月左右即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2页。 雨燕鸥 雨燕鸥分布于我国华南及东南沿海,台湾、海南和南海的岛屿。栖息在海岸和海岛岩石、悬崖、沙滩和海洋上。常成群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巢间距多在1米以上。营巢于海边有稀疏矮小植物的沙地或沙砾地上。每窝产卵1~2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土灰色、白色、灰白色、乳白色或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黑褐色斑点。为尖卵圆形,长径5.3~6.8厘米,短径3.8~4.6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3页。 凤头燕鸥 凤头燕鸥分布于从地中海、红海至印度洋沿岸,南至印度尼西亚和大洋州;我国广东及香港有分布,在南沙群岛为常见。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海洋、岛屿、海岸岩石、悬崖和海滨地区。常成群活动。主要以小鱼为食。 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营巢于海岛或海岸开阔的岩石、珊瑚礁或海边沙石地上。通常不筑巢,产卵于地上凹处。每窝产卵1~2枚,偶见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粉色,被有红褐色或紫灰色斑点。长径4.6~6.2厘米,短径3.3~3.9厘米。孵化期21~2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4页。 海雀科 海雀科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长形、梨形;底色纯白色(洞巢鸟种)、绿色、蓝色、浅黄色、褐色,具浅黄色、褐色及灰色散斑、斑点、条纹斑及杂乱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5页。 交嘴海燕 交嘴海燕分布于太平洋东北部及西北部海滨,偶见于我国辽宁(大连市旅顺区)。夏季主要栖息在不冻的海洋中,不作长距离的迁徙。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等动物为食。 繁殖期5~7月。常成群营巢或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草木植物、土壤层厚的海岛上。常在斜坡上挖洞营巢。巢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或具蓝紫色斑点。卵的长径6.4~7.6厘米,短径4.3~4.9厘米,孵化期21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5页。 鸽形目 鸽形目嘴短,基部大都柔软。翅外形长,或尖或圆,第五枚初级飞羽或有或无。尾形短圆,尾羽12~14枚或多至20枚。脚短健,无蹼,后趾与前趾在同一平面上,或无后趾,趾或被羽。雏为晚成性或早成性。雌雄相似。体皮柔软。羽软,飞时无声。嗉囊通常发达,能分泌汝状哺雏。 本目鸟群居,并有群体迁飞现象,栖息于森林或荒漠地带。雌鸟筑巢,雄鸟协助。双亲共同孵化。以鸽乳育雏,雏生长很快。以果实、种子以及少量动物性食物为食。取食习性分3类,一类在乔木、灌丛、藤本上取食,如斑鸠。巢大多营于树上或岩隙间。 沙鸡科的卵为锐椭圆形、圆柱形;底色微粉、浅黄、橄榄色,具浅黄色和褐色块斑与大理石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6页。 毛腿沙鸡 毛腿沙鸡分布于亚洲中部、欧洲部分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北部地区。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跗底部被有西鳞,底成垫状,很适于沙漠行走和生活。成群活动。不迁徙,但游荡。主要以各种野生植物种子、浆果、嫩芽、嫩叶、嫩枝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通常营巢于开阔的地上或灌木下。有时也在草丛下营巢。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繁殖,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土灰色或土黄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长径3.9~4.7厘米,短径2.7~3.5厘米。通常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2~27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7页。 鸠鸽科 鸠鸽科的卵为锐椭圆形;白色、乳黄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8页。 斑尾林鸽 斑尾林鸽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喜马拉雅山脉。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偶尔也出现于森林平原地带。常成群活动,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谷粒为食。也吃植物嫩叶和幼芽。常觅食在树丛和灌木丛间,也在地上和田间觅食。 繁殖期4~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僻静的、人类很少达到的茂密森林中。巢多置于树桠上,多靠近树干杈处。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的长径3.7~4.7厘米,短径2.5~3.5厘米。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17天。雏鸟晚成性,经雌雄亲鸟20~35天的喂养即可飞翔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8页。 灰斑鸠 灰斑鸠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及非洲北部;我国除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台湾等地外几乎均有分布。栖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树林中,亦常出现于农田、果园、灌丛、城镇和村屯附近。多呈小群或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主要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草籽、农作物谷粒和昆虫。 繁殖期4~8月。1年繁殖2窝。通常营巢于小树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2枚,颜色为乳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2.9~3.4厘米,短径2.3~2.6厘米。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多在巢附近休息和警戒。孵化期15~17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15~17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59页。 山斑鸠 山斑鸠分布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几遍及我国各地。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和山地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果园和农田以及竹林和树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也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草籽、嫩叶、幼芽,也吃农作物、昆虫等。 繁殖期4~7月,一般年产2窝,通常在迁来时多已成对。营巢在森林中的树上或灌木丛中,置巢于靠主干的枝桠上。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卵的长径2.8~3.7厘米,短径2.1~2.7厘米。孵化期18~19天。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甚为恋巢。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18~20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0页。 鹦形目 鹦形目嘴强大而钩曲,基部具蜡膜。翅外形略呈尖形,第五枚初级飞羽。尾长短不一,通常12枚。脚成对趾型,2、3两趾向前,1、4趾向后。雏为晚成性。雌雄相差不多。羽色艳丽。舌多肉质而柔软,鸣声不美,但有些种类模拟人语。 群居性,多喜欢栖息于林中。在树洞、岩石隙中或草丛中营巢。以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为热带鸟类。 鹦鹉科的卵为锐椭圆形、近似球形;底色素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1页。 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分布于非洲、东南亚;我国见于东南部、云南极西部。主要栖息与山麓开阔的疏林地带以及村屯、农田和乡镇庭院地区,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实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 繁殖期2~4月。求偶时两翅半张,头不时地从一侧向另一侧转动,尤以雄鸟为甚,通常营巢于天然的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中,有时亦自己啄洞,也见在旧的建筑物和墙壁中营巢。每窝产卵4~6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卵的长径2.8~3.4厘米,短径2.2~2.6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2~24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大约经过40天的喂养即可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2页。 鹃形目 鹃形目嘴适中而稍厚,微向下曲。翅外形长,或短而圆,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为凸尾或圆尾,尾羽8~10枚。脚小而弱,足呈对趾型:2、3两趾向前:1、4两趾向后。雏鸟晚成性雌雄大都相似。 多数为寄生性,树栖性种类不营巢,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并由其巢主代孵;地栖性种类都自己营巢,雌雄共同孵化育雏。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果实。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3页。 斑翅凤头鹃 斑翅凤头鹃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我国仅在西藏南部有记录。栖息于开阔的疏林、竹林、灌丛等各类森林环境中,最高海拔高度可达4 000米以上。是林栖鸟类。常单独或成对在林木间飞翔。主要以鳞翅目幼虫、蝗虫等各种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6~7月。不营巢,通常产卵于画眉、地鸫、伯劳等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代孵代育。卵的长径2.2~2.8厘米,短径1.8~2.3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3页。 大杜鹃 大杜鹃分布于北极圈以外的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在我国几遍及全国各地。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大的乔木上。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主要以松毛虫、舞毒蛾、松针枯叶蛾以及其他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磕头虫、蜂等其他昆虫。 繁殖期5~7月。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亦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代孵育。卵的长径1.9~2.7厘米,短径1.4~1.9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4页。 噪鹃 噪鹃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我国北纬35度以南为大多数地区的夏季繁殖鸟,海南为留鸟。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林木茂盛的地方。一般海拔1 000米以下。常隐蔽于大树顶层的枝叶丛中,多单独活动。主要以榕树、芭蕉和无花果等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毛虫、蚱蜢、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食性明显较杜雀杂。 繁殖期3~8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黑领椋鸟、喜鹊以及红嘴绿雀等鸟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卵的长径2.8~3.9厘米,短径2.1~2.6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5页。 大鸦鹃 大鸦鹃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我国南部。主要栖息于1 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单个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蛇、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 繁殖期4~9月。3月即见求偶活动。营巢于草丛或灌木丛中。每窝产卵3~5枚。卵的长径3.0~4.0厘米,短径2.4~3.1厘米。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6页。 鸮形目 鸮形目坚强而曲成购状,嘴基具蜡膜。翅外形不一,无第五枚初级飞羽。尾短圆,尾羽12枚,间或10枚。脚健有力,且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前后转动,爪形大而锐。雏晚成性。雌鸟较雄鸟为大。眼形大,朝向前方,眼周羽毛排列成盘状。羽柔,无珃,飞时无声。 本目鸟,大都树栖,有的种类生活在岩石或草地上。一般为留鸟。夜间或黄昏时活动,视觉均敏锐,是捕食鼠能手。营巢树洞或其他空洞中,或占据乌鸦、喜鹊巢。一年性成熟,是典型森林鸟类,也有的栖息在草原、沙漠、沼泽、苔原等地。 草鸮的卵锐椭圆形或球形;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7页。 草鸮(xiao) 草鸮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州大部分和整个美洲;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北至安徽均有分布。栖息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草地和开阔草原地带。夜形性,多在夜间或黄昏活动,白天藏匿于茂密的草丛中。主要以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吃蛇、蛙、鸟、幼鸟和昆虫。 繁殖期4~6月和8~11月。1年繁殖2次。营巢于茂密的草丛中和大树根部凹陷处,亦在隐蔽的岸边或岸边洞中营巢。繁殖期雌雄亲鸟形影不离,交配前雄鸟体羽蓬松,两翅微张,并不时发出朴朴声最后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一连数次。雌鸟产卵前活动明显减少。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乳白色,卵的长径3.4~4.8厘米,短径2.8~3.5厘米。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22~25天。雏鸟晚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8页。 (chi xiao) 鸱鸮科 鸱鸮科的卵锐椭圆形或球形;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9页。 领角鸮 领角鸮分布于亚洲东部、东南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常单独活动,夜行性。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鞘翅目昆虫为食。 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或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旧树洞,偶尔也见利用喜鹊的旧巢。每窝产卵2~6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圆形,光滑无斑,卵的长径3.5~3.8厘米,短径3.0~3.2厘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69页。 雕鸮 雕鸮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大部,非洲北部;在我国虽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均有记录。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生境中。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听觉甚为敏锐。飞行慢而无声,通常贴地低空飞行。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在东北地区繁殖期在4~7月。在四川繁殖期从12月开始。此时雌雄亲鸟栖息在一起,3~5天后进行交配,交配后约1周左右,雌鸟即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悬岩峭壁下的凹处,或直接产卵于地上,由雌鸟用爪刨一个小坑即成,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椭圆形。卵的长径4.8~7.0厘米短径3.9~5.3厘米。孵化期3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0页。

雪鸮 雪鸮主要分布于北极冻土带;在我国见于东北地区,河北秦皇岛,新疆喀什、天山。夏季栖息于北极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临近荒原与沼泽,冬季栖息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白天活动和捕食。在北极地区主要以旅鼠和雪兔为食。食物不足时,也捕食其他啮齿类和鸟类。甚至捕食鸭类、雉类和雁等大型鸟类,特别是在非繁殖季节。 主要繁殖在北极冰原地带。繁殖期5~8月。营巢于苔原地上,特别是较为干燥的小山坡上。每窝产卵通常4~7枚。窝卵数变化较大。卵白色,椭圆形,卵的长径5.4~7.0厘米,短径4.2~4.9厘米,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51~57天。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附近警戒和为雌鸟供应食物。如雌鸟死了,雄鸟则继续孵卵。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51~57天的喂养雏鸟即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1页。 长耳鸮 长耳鸮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西北部、北美洲北部;我国常见于的大部分地区。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和农田防护林地带。夜行性。黄昏和晚上开始活动,平时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则集结成几十只的大群。主要以鼠类等啮齿类动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如雀类、莺类、蝙蝠、甲虫、金龟子、蝗虫、蝼蛄等。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森林中。通常利用乌鸦、喜鹊或其他猛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8枚。卵白色,卵圆形。卵的长径3.9~4.5厘米,短径3.2~3.5厘米。通常1天产1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7~28天。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需经过亲鸟23~24天的喂养才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2页。 夜鹰目 夜鹰目嘴短弱而软,基部广阔,嘴须发达。翅外星尖长,无第五枚初级飞羽栉。尾为凸尾,尾羽10枚。跗蹠短,或裸出或背羽,外趾仅具4节,中爪局栉缘。雏为晚成性,雌雄无大差别。眼特大。羽柔无蚺。 多半为夜形性,白天隐蔽。食物以昆虫为主。卵产于地面上。巢和卵变化很大。栖树上时,身伏在树上,又称贴树皮,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发现。 夜鹰卵为锐椭圆形、圆柱形;底色灰、粉红、浅黄、白色,通常具微红、灰色或褐色斑点和大理石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3页。 毛腿夜鹰 毛腿夜鹰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主要栖息于海拔1 2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地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形性,飞行轻快而无声。主要以昆虫为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4页。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及附近一些岛屿;我国东部、南部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3 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出现于针叶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竹林和丛林内。单独或成对活动。夜形性,主要以天牛、金龟子、甲虫、夜蛾、蚁等昆虫为食。 繁殖期5~8月。在长白山地区为6~7月。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下或灌木旁边地上。巢甚简陋,实际上没有巢,直接产卵于地面苔藓上。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其上被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2.7~3.3厘米,短径2.0~2.4厘米。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孵化期16~17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5页。 欧洲夜鹰 欧洲夜鹰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阿尔泰山,甘肃的西部及内蒙古。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尤其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主要在黄昏和晚上活动。主要以蚊、甲虫、夜蛾等昆虫为食。在飞行中利用大嘴边飞边猎食。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地上。巢多置于灌木下,大树树根间或无巢,仅偶尔垫点松针和树叶。每窝产卵2枚,卵呈椭圆形,灰色,具有模糊的暗色斑点。卵的长径2.7~3.6厘米,短径2.0~3.4厘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7~18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16~18天的喂养才能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6页。 长尾夜鹰 长尾夜鹰分布于印度北部,东南亚和大洋州;我国见于云南南部及东南地区。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开阔森林、林缘和山坡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形性,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和捕食。主要以蛾类、金龟子等鳞翅目昆虫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主要通过飞翔捕食昆虫。 繁殖期3~5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地上或灌丛下。巢很简陋,实际上没巢,直接产卵于地面落叶上。卵的颜色为乳黄色或绿橙红色,被有淡红褐色斑。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2.7~3.4厘米,短径1.9~2.4厘米。雌雄轮流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7页。 雨燕目 雨燕目嘴扁短而稍弯,基部宽阔,无嘴须。翅外形尖长,第五枚初级飞羽或有或无。尾形长或短,大多呈叉状,尾羽10枚。雏为晚成性。雌雄相似。唾液腺发达。唾液供营巢用。 本目鸟常成群在空中集群飞翔,飞翔时取食,以昆虫为食。通常营巢于岩石、岩穴、沙洞或屋顶檐下。 雨燕的卵为锐椭圆形、长形;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8页。 短嘴金丝燕 短嘴金丝燕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和缅甸北部;我国四川、湖北、贵州、西藏南部、云南南部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500~4 000米的山坡石灰岩溶洞中。白天常成群在栖息地上空飞翔捕食。主要以各种膜翅目、双翅目等各种蛾类和飞行昆虫为食。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岩壁洞中。巢呈浅盘状,主要由苔藓和涎液构成。并用涎液将这些营巢材料紧紧胶结在一起并固定在岩壁上。每窝产卵2枚。卵的长径2.2厘米,短径1.4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8页。 鼠鸟目 鼠鸟目体型大小及外观似雀形目,解剖特征与雨燕目的蜂鸟相似。形小而尾长。嘴短。头上有羽冠。 鼠鸟目很贪食,食物以野食为主,很短时间内可剥光很多植物的叶子和芽,甚至破坏数个果园。它们喜群栖,飞行是直线型。营巢于冠丛中。行动颇似鼠类匍行。仅分布于非洲。 鼠鸟科的卵为锐椭圆形、近似球形;底色白色,有时具褐色条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9页。 点斑鼠鸟 点斑鼠鸟分布于非洲大部。喜群栖,直线飞行。一植物的果实、花、茎和矮丛中,距地面不高。每窝产卵2~7枚,如果多于5枚,一般是两个雌鸟在同一巢中产的。通常产卵有一定的间隔,但没有规律。双亲孵卵,有时两个雌鸟在同一巢上并肩孵卵,孵化期12~14天。卵圆形,表面是模糊色,皮较厚,纯白色,有的还带暗红色斑,卵的长径1.9~2.3厘米,短径1.5~1.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79页。 咬鹃目 咬鹃目,嘴短而宽,嘴尖稍弯。翅外形短而有力,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形长而阔,具12枚尾羽。脚短弱,具异趾足:1、2两趾向前,3、4向后;跗蹠被羽。雏鸟晚成性。雌雄相差不多。羽密而柔,色殊鲜丽。 生活在密林中,喜群栖,白天不太活动,攀登树干极似啄木鸟。食物以昆虫和幼虫及浆果等为主。营巢于树洞中。 咬鹃科的卵为似球形;底色白色、微粉、蓝色、乳黄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0页。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有分布。多在树的中上层活动,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繁殖期3~5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卵圆形,卵的长径2.5~2.8厘米,短径2.0~2.3厘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7~19天。雏鸟晚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0页。 佛法僧目 佛法僧目嘴形长,或强直,或细而弯。翅外形大都长而阔,第五枚初级飞羽有或无。尾形短或适中,具10~12枚尾羽。脚短小,趾三前一后,呈并趾性型:第3、4两趾之大半相连接;第2、3两趾则仅于基部相合。雏为晚成性。雌雄相似或相差不多。体强健。善攀木。巢营于树洞中。 本木鸟类栖息环境不一致,有的在森林,有的在水边,有的在陆地。多为树洞巢或土洞巢。食物以昆虫或鱼或果实为主,多分布于热带地区。 翠鸟卵为球形;白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1页。 普通翠鸟 普通翠鸟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高可至海拔1 500米。常单独活动。经常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见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捕获后将猎物带回栖息地,在树枝上或石头上摔打,待鱼死后,再整条吞食。飞行速度甚快。主要以小型鱼类、虾等水生动物为食。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或附近陡直的土岩或沙岩壁上。自己掘洞为巢。洞为圆形,呈隧道状巢穴内无任何内垫物 ,仅有些松软的沙土。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7枚,卵近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卵的长径1.8~2.4厘米,短径1.5~1.9厘米。重3.2~4.0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9~21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抚育23~30天即可离巢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2页。 佛法僧科 佛法僧卵为锐圆形、球形;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3页。 棕胸佛法僧 棕胸佛法僧分布于阿拉伯半岛东部、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东南亚和我国西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站立在林缘、村边或农田地区乔木顶端枯枝上。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偶尔也吃植物种子。觅食主要通过飞翔在空中捕食,有时也到地上捕食。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树洞或旧的建筑物墙壁洞中。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3.1~3.8厘米,短径2.6~3.0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7~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3页。 戴胜科 戴胜卵为锐椭圆形、长形;底色浅蓝色、浅黄色、灰色、褐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4页。 戴胜 戴胜分布于欧洲、亚洲温暖地区和整个非洲;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常见的留鸟或候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鸣叫时羽冠耸起,随着叫声,羽冠一起一伏,鸣叫时吼颈部伸长而鼓起,头前伸,并一边行走一边不断点头。主要食昆虫及其幼虫,也吃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常常把长长的嘴插入土中取食。 繁殖期4~6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或弃洞中。洞口距地高2.5~10厘米。巢由植物茎叶构成,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6~8枚。卵的形状为长卵圆形,颜色为浅鸭蛋青色或蛋灰褐色,重3~5克,卵的长径2.1~2.9厘米,短径1.5~2.1厘米。雌鸟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6~19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6~29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和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4页。 犀鸟科 犀鸟科的卵为锐圆形、球形;白色、浅黄色、略呈灰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5页。 棕颈犀鸟 棕颈犀鸟分布于我国喜马拉雅山脚至泰国、越南等地。通常成对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卵的长径5.4~6.8厘米,短径4.0~4.7厘米。雌鸟孵卵。孵卵时雌鸟呆在洞中,并用自己的粪便、种子和木屑混合堆积在洞口,雄鸟在外面也用泥土和果实残渣等物将洞封闭起来,仅留1个雌鸟可伸出嘴尖的小孔以便接受雄鸟喂食。雌鸟被囚禁在洞中产卵,孵卵、育雏和自身换羽,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5页。 (lie)鴷形目 鴷形目嘴强直而呈锥形,适于。翅外形适中或短,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为平尾,尾羽10~12枚。脚短而强,成对趾型,趾端具锐爪。雏为晚成性。雌雄相差不多。善攀树干。舌长而能伸缩自如,舌尖具逆钩。 为森林鸟类,又名"森林医生",以昆虫为食,给林业带来很大益处。营巢在树洞内。雌雄共同孵卵。 啄木鸟科的卵为锐椭圆形、球形;白色,无壳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6页。 蚁鴷 蚁鴷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在我国几遍全境。栖息在山地森林、灌木丛及开阔稀长,具钩端及黏液,伸入树洞或蚁巢中黏附虫豸。口腔结构特殊,舌能自如伸缩,如剑入鞘。常以舌钩取树缝中昆虫,然后吞咽。能伸展头颈,各方扭转,行为奇特。在地面跳跃时尾上翘。飞行迟缓,忽升忽降。 繁殖期5~6月,在果园或较开阔草地的树洞中营巢,巢中有木屑或杂草。有时驱走它鸟,抛卵于外,占巢繁殖,有时也在石缝中营巢,每窝产卵6~8枚,椭圆形,白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6页。 蓝喉拟啄木鸟 蓝喉拟啄木鸟分布于印度北部至缅甸;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的低海拔热带常绿林及次生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休息时多栖于高树顶端水平枝上,并不断发出粗矿的鸣叫。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和昆虫幼虫。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 000米以下的山脚常绿阔叶林中。每窝产卵2~4枚。第二和第三枚卵时常间隔3~4天。卵的形状为长卵圆形或阔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卵的长径2.2~3.1厘米,短径1.7~2.3厘米。雌雄轮流孵卵。晚上亲鸟均栖于巢洞中,雏鸟晚成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7页。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我国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及东北针叶林中。常单独活动。觅食时常用嘴敲击树干,很远就能听见"咣、咣"的啄木声。飞行呈波浪式。夏季主要以蚂蚁成虫、幼虫、卵、金龟子、磕头虫和其他昆虫及其卵与蛹为食。冬季主要以树干内越冬的天牛幼虫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洞中。洞口距地高多在5~15米,位于树干的中上层。每窝产卵3~9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形状为卵圆形。卵的长径3.0~3.7厘米,短径2.2~2.7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2~14天。雏鸟晚成性,亲鸟共同育雏,大约经过24~28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8页。 雀形目 雀形目嘴外形不一。翅外形不一,有第五枚初级飞羽。尾外形不一,尾羽12枚,间或10枚或14枚。脚细短,适于栖息树上,4趾。三前一后,均在地面上,无蹼。雏为晚成性。雌雄或同或异,栖息环境各不相同,有森林、草原、沙漠、河边、湖泽、海边、居民等。多数能发出婉转的叫声,以筑造精巧的巢而著称。。巢多筑于树上或灌木丛中。雌雄共同孵卵,以雌鸟为主。一年性成熟,平均寿命不长。 阔嘴鸟科的卵为锐椭圆形;底色白色、浅粉黄色,无壳斑或密布褐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9页。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部、海南。结小群栖于沿溪流及河岸开阔林的树冠下层及林下,与其他种类混群,在树叶间飞行或飞行时捕食昆虫。卵的长径2.2~2.6厘米,短径1.6~1.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89页。 长尾阔嘴鸟 长尾阔嘴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地带至东南亚;我国见于南方。通常见于海拔200~1500米,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可高至海拔2000米。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有时与其它种类混群。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0页。 八角鸫科 八角鸫科的卵为锐椭圆形、球形;底色白色、浅黄色,具深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1页。 蓝枕八角鸫 蓝枕八角鸫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等;我国见于云南东南部的河口,留鸟于西藏东南部高至海拔2 000米处。藏于森林高层,翻捡树叶寻找食物。卵的长径2.6~3.2厘米,短径2.1~2.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1页。 百灵科 百灵科的卵为钝椭圆形、球形;底色白色或粉色,具褐色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2页。 短趾沙百灵 短趾沙百灵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大部分地区及亚洲部分地区;我国青海、西藏南部、云南东北部、四川、甘肃南部及内蒙古东部有分布。栖于半荒漠、盐碱滩地及干旱平原,冬季于农耕地。鸣唱飞行动作振翼及鸣声合拍,急剧起伏。卵的长径1.7~2.4厘米,短径1.3~1.6厘米。孵化期1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2页。 凤头百灵 凤头百灵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部分地区;我国分布于新疆西北部、青海、甘肃、宁夏(贺兰山沿黄河)、内蒙古西部。北京地区常见鸟类。主要以各种野生植物种子和少量昆虫为食,育雏期间主要捕猎昆虫喂育幼鸟。5~6月间营巢于荒漠沙砾地上或岩石草地上。每窝产卵2~3枚。卵的长径1.9~2.5厘米,短径1.5~1.8厘米。由雌雄亲鸟孵卵,孵化期12~13天。幼雏经哺喂9~11天自己独立进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3页。 云雀 云雀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非洲北部,亚洲部分地区;我国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的沼泽平原。生活于开阔的草原、田野、草甸或林缘草地。以植物种子为食,育雏时也吃昆虫。3~4月进入繁殖期,巢筑于地面的凹陷处,畅碗状,用草、茎、叶构成。每窝产卵4~5枚,呈淡褐色,杂有灰色或紫褐色斑点。卵重约3克。卵的长径2.0~2.6厘米,短径1.5~1.8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1~13天。雏鸟约20天独立生活。冬季迁至长江中、下游等地越冬。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4页。 角百灵 角百灵分布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我国分布于西北,内蒙古、山西、四川,东北等地。角百灵栖息在高山地带草甸和岩砾草地上,以昆虫及草籽为食。冬季迁到平原地区或海滨地区越冬。营巢于高山带草甸岩石缝隙间地面上。每窝产卵2~5枚。卵的长径1.9~2.6厘米,短径1.4~1.8厘米。孵化期10~14天。幼雏留巢哺育约经9~12天离巢飞出。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5页。 燕科 燕科的卵为锐椭圆形、长形;底色白色。无壳斑或具酱色斑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6页。 崖沙燕 崖沙燕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外的世界各地;我国东北、西北、华东及青藏高原有繁殖。欧亚大陆的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地区常见于各海拔高度有沙滩的河流。生活于沼泽及河流河流之上,在水上疾掠而过或停栖于突出的树枝上。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6页。 家燕 家燕北半球广布;为我国各地的常见鸟。它们春来秋去,与人为邻。捕食昆虫。繁殖期雄鸟选择巢地,引来雌鸟注视,由雌鸟定地。双双衔泥,在房檐等筑半碗形巢。11~12天筑成,20%沿用旧巢。每年繁殖2次,4~6月、6~7月产卵。窝卵数首窝4~6枚,次窝3~5枚。卵椭圆形,白色,缀褐色及褐红斑。卵的长径1.6~2.3厘米,短径1.2~1.5厘米。雌雄共孵,孵化期14~16天。雌雄共育,20日出飞,亲鸟在哺5~6日,多至10日后独立生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7页。 金腰燕 金腰燕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我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常结群栖于房顶、房檐、地上和电线上。性活泼,喜飞翔,飞行灵巧急速。食物以飞翔昆虫为食。繁殖在5~8月,迁来时多已配对。雌雄鸟共同营巢,巢多在屋檐和墙壁结合处。巢较大,营巢时间长,一般为10~25天,有沿用旧巢习性。最早产卵在5月下旬,大批产卵在6月中旬和下旬,最晚在9月。1年繁殖1~2窝,窝卵3~6枚。卵形椭圆,纯白色。卵的长径2.1~2.4厘米,短径1.3~1.4厘米。孵化由双亲共同承担,孵化期17天。雏鸟流巢期为26~28天,育雏雌雄亲鸟共同承担。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8页。 鶺鴒(ji ling) 鶺鴒、鹨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底色白色、红褐色,具褐色和红色的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9页。 山鶺鴒 山鶺鴒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繁殖在我国东部地区;繁殖在我国东北部越冬于我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和西藏东南部。为地方常见鸟。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形。无脊椎动物和昆虫为食。尾轻轻往两侧摆动,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卵的长径1.7~2.0厘米,短径1.4~1.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199页。 黄鶺鴒 黄鶺鴒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北美洲东部及大洋州;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流树丛。以昆虫为食。繁殖区在北方,营巢于隐蔽处地面,每窝产卵4~8枚。卵的长径1.6~2.2厘米,短径1.2~1.6厘米,孵化期12~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0页。 灰鶺鴒 灰鶺鴒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常见于多岩溪流并在潮湿砾石或沙地觅食昆虫,也在高山草甸上活动。卵的长径1.7~2.1厘米,短径1.3~1.5厘米。孵化期11~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0页。 田鹨(liu) 田鹨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州;我国除西藏外遍布全国。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草地和路旁灌丛中,也见于村落附近,常成小群活动,繁殖时成对活动。性机警,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植物性食物。营巢于林缘、林间岛旁和空地草丛中,巢呈杯状,由枯草叶和茎苔藓、松针等构成。窝卵4~6枚。卵呈鸭蛋青色,并具紫红色斑点,重1.8~2克。卵的长径1.8厘米,短径1.4~1.8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4天。雏鸟为晚成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1页。 林鹨 林鹨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部,南迁越冬,迷鸟至广西。喜林缘多草多矮树的栖息生境。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2页。 粉红胸鹨 粉红胸鹨在我国分布于贵州;该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常栖息于高山草地和平原、田野的疏林中,冬季多结群而分散活动,杂食性。窝卵数3~4枚。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2页。 山椒鸟科 山椒鸟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底色白色、绿色,具酱色块斑、斑点与碎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3页。 粉红山椒鸟 粉红山椒鸟分布于阿富汗至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部;我国见于云南、四川西南部、广西、广东西南部高至海拔1 500米的森林。冬季结成大群。卵的长径1.7~2.1厘米,短径1.4~1.6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4页。 赤红山椒鸟 赤红山椒鸟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在我国华南、华东,云南、海南为地区性常见鸟,栖息于海拔1 500米的底地及丘陵。常结群于树冠上,与灰喉山椒鸟一起,在冬季常结成几十只一群。雌雄鸟的红、黄颜色互相辉映,显得艳丽夺目。繁殖季节往往成对或3~5只一起互相追逐,或围绕一棵大树,或从一树追到另一树,同时发出"吱-吱-吱"的连续叫声。卵的长径1.9~2.5厘米,短径1.4~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4页。 凤头鹰雕 凤头鹰雕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以及我国西南,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云南的开阔原野、次生林及农田。单独或结小群栖于开阔林地,林间空地、灌丛及林园、高至海拔3 000米。卵的长径2.3~2.9厘米,短径1.6~1.9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5页。 红颊鹎(bei) 红颊鹎分布于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喜群栖,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喜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植被及村庄。卵的长径1.9~2.4厘米,短径1.3~1.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6页。 白头鹎 白头鹎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部。栖息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木、灌丛间,也常见于针叶林中。其性活泼、不畏人,冬季有数十只结群生活的习性,春季多3~5只小群觅食。属杂食性鸟类。在四川,每年3~8月繁殖,在桑树、梧桐树或灌丛中筑巢,巢呈杯状,以草茎、芦苇和细根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 密布赭紫色斑点,钝端尤多。卵的长径2.12厘米,短径1.59厘米。孵化期14~1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7页。 黑喉红臀鹎 黑喉红臀鹎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极西部。栖息于开阔山坡、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等地。3~5只或10余只为群,多在果树上觅食昆虫。一般5月哂纳上旬筑碗形巢,5月中旬成巢。6月下旬产卵。每窝3枚,呈卵圆形, 玫红或粉红色,缀暗玫红或紫红斑。卵的长径1.9~2.5厘米,短径1.4~1.7厘米。孵化期约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7页。 黑短脚鹎 黑短脚鹎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印度,东南亚及我国南部。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丘陵、平原丛林。平时呈小群在林间窜飞,少至地面。以昆虫为食。随季节变化而垂直或水平迁徙,冬季集大群。繁殖期4~7月,分散成对,营巢于树木高枝上,呈碗形。年繁殖2次,每窝产卵3~4枚。卵圆形,黄白或淡粉红色,级紫色或暗紫斑或云石状斑纹。卵的长径2.0~2.9厘米,短径1.6~2.0厘米。5月上旬幼鸟出飞。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8页。 黑翅雀鹎 黑翅雀鹎分布于印度及整个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广西。栖于公园、红树林、开阔林地及次生林,以食昆虫为主。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多叶小树的枝间跳动及隐藏。卵的长径1.6~1.9厘米,短径1.2~1.5厘米。孵化期约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9页。 金额叶鹎 金额叶鹎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苏门答腊;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南部海拔300~2 300米的山林。在森林上层、中层岩枝条不紊地积极找寻昆虫。常加入混合鸟群。卵的长径2.0~2.4厘米,短径1.4~1.6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09页。 和平鸟科 和平鸟、木叶鸟的卵为钝椭圆形、锐椭圆形;具白色、粉红色褐色斑纹。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0页。 和平鸟 和平鸟分布于从印度至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居于高大树木或竹林内,常三五成群相互追逐,以甲虫等为食。卵的长径2.8~3.0厘米,短径1.8~2.2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0页。 太平鸟 太平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森林地区;我国分布于东北、华东及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太平鸟在冬季常常数十只或数百只聚集成群。杂食性,一植物为主,尤其好食浆果,也吃少量昆虫。繁殖季节不见于我国,在每年6月份开始产卵,巢呈碗状,筑于离地面4~5米的树上。每窝产卵4枚。卵呈灰色或灰青色,具黑褐色斑,卵的长径2.1~2.8厘米,短径1.4~1.8厘米。育雏14天后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1页。 虎纹伯劳 虎纹伯劳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四川,长江下游,贵州南部。为夏候鸟。栖息于丘陵、开阔的林地、林缘、灌丛或山脚。性凶猛,喜食昆虫。繁殖期5~7月,营巢于灌木丛或树上,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6枚卵。卵呈淡粉红色,缀以灰色和褐色块状,钝端较多。卵的长径2.14~2.45厘米,短径1.70~1.85厘米。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雌鸟的部分食物由雄鸟喂给。恋巢。雌雄共同育雏。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2页。 红背伯劳 红背伯劳分布于中亚、南亚及非洲。为我国西北的过境鸟。喜平原及荒漠原野的灌丛、开阔林地及树篱。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3页。 灰背伯劳 灰背伯劳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的南部及西部;越冬至东南亚。在西藏及中国西部替代棕背伯劳,于华中两省有些重叠。地方性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高可至海拔4500米的灌丛、开阔地区及耕地。叫声似棕背伯劳,甚不惧人。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3页。 黄金鹂(li) 黄金鹂主要繁殖于欧洲南部,印度,蒙古北部及西伯利亚,一些鸟在非洲越冬;地区性常见于我国极西部,繁殖于新疆,迁徙时见于西藏西南部。性隐蔽,栖于树林及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原野。繁殖期甚吵嚷,飞行呈波状。喜于树林上层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4页。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分布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常在林缘或疏林地带活动,是典型的树栖鸟类。性机警,杂食性,食物以昆虫为主。繁殖期于5月下旬开始,前期雌雄亲鸟盛成对飞行寻找营巢地点,此时双亲鸟占区欲很强,巢址通常选在杨、柞等阔叶树的水平枝杈处,巢呈吊蓝状,由草叶、麻、棉花等构成,巢距地面2.4~7.2米不等。每年产卵1窝,窝卵数2~5枚,以4枚居多。卵椭圆形,粉红色,被深浅不同的红褐色或灰紫色斑点。卵的长径2.5~3.4厘米,短径1.9~2.3厘米。卵重6.1~7.4克。孵化期14~16天,由雌鸟孵卵,雏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16天左右离巢,双亲鸟还须育喂雏鸟4~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5页。 黑卷尾 黑卷尾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南部;我国各地可见。性好斗,常盘旋于猛兽周围鸣叫。猎食方式与灰卷尾相似。繁殖季节主要为4~6月。巢为杯状,由杂草根、茎等构成,很牢固。外缘被蜘蛛网般的丝状物交织着,内衬垫着较软滑的草根,平稳挂在较高的枝杈上。每窝产卵3~4枚。卵的底色粉红或浅橙红,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斑点稀疏分布。卵的长径2.2~2.9厘米,短径1.6~2.1厘米。孵化期17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6页。 古铜色卷尾 古铜色卷尾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在我国分布于台湾、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东部和海南的原始森林及次生低地森林,高可至海拔2 000米。是热带林栖鸟类。在海南岛栖息活动于山区密林中或山间河谷阔叶林区,常3~5只结群。每窝产卵3~4枚。卵的长径1.9~2.6厘米,短径1.5~2.0厘米。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卵、育雏。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7页。 发冠卷尾 发冠卷尾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大洋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南,华北地区也有分布。一般在海拔700~1 500米山区或丘陵地带,为树栖鸟类。以昆虫为食。5月共同筑巢,巢多筑在林缘靠近草地的高大树木顶端向阳的树杈间。巢呈深盘状。每窝产卵3~4枚。卵的色泽稍有差异,卵壳呈乳白色或淡粉白色,卵表面密布细点和斑块或渍斑,在钝端斑点较密集,斑点颜色呈浅赭红色、橙色、淡紫灰色或灰褐色。同一巢内卵色基本相类似,异巢卵稍有差异。卵的长径2.5~3.4厘米,短径1.9~2.2厘米。每天清晨产卵1枚,满窝后开始孵卵,孵化期15~1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8页。 紫翅椋鸟(liang niao) 紫翅椋鸟分布于欧洲、亚洲;在我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栖息于开阔平原及山林中。食物为昆虫、植物果实、杂草种子。卵的长径2.6~3.4厘米,短径1.9~2.3厘米。孵化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19页。 北嗓鸦 北嗓鸦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部。一般多成对活动,有时也单个活动。主要在树上寻食,偶尔也见到树下地面啄食。杂食性。卵的长径2.7~3.6厘米,短径1.9~2.6厘米。孵化期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1页。 松鸦 松鸦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亚洲;我国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为林栖鸟类,主要活动于各种林型。食性较杂。4月末5月初即成对出现并开始筑巢,巢多筑在稠密的矮林中,呈深碗状,由树枝、草根、草茎和毛发等构成。窝卵数3~8枚,通常4~6枚。卵灰黄色,密布深浅不同的紫、褐、黄色的细小斑点。平均重8克。卵的长径2.3~3.6厘米,短径2.0~2.5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6~19天。雏鸟为晚成鸟,留巢期20天左右。为留鸟,有季节性漂移的习惯。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2页。 蓝绿鹊 蓝绿鹊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卵的长径2.6~3.3厘米,短径2.0~2.4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3页。 灰喜鹊 灰喜鹊分布于亚洲东部及欧洲西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的东部地区。为林栖鸟类,主要栖息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半山区也常见到。非繁殖鸟成小群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食一些植物。4~6月为繁殖期,雌雄共同营巢,巢距地面多为3~12米,巢多筑在树上,由枯枝构成,内垫以细草根、草茎、纤维、兽毛和落叶松叶。窝卵数5~9枚,通常6~8枚。卵浅绿色或灰绿色,具暗褐色斑点。卵的长径2.4~3.0厘米,短径1.8~2.2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4~16天。雏鸟为晚成鸟,双亲共同育雏,留巢期18~20天。为留鸟,有季节性漂移的习性。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4页。 喜鹊 喜鹊的分布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北部。栖息环境多样,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半山区。食性较杂。营巢较早,多在3月中、下旬开始,多营巢在高大的杨、柳和榆树的中上层,在平原地区有营群巢的习性。巢距地面2~13米,外壁由枯枝、枯草和泥土构成,内壁为细枝、枯草茎和泥土构成,内垫树叶草茎、草根和羽毛等,巢顶有盖。窝卵数为4~6枚。卵为浅蓝色,散布以褐色斑点。平均重11.25克。卵的长径2.7~4.6厘米,短径2.0~2.8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7~18天。雏鸟晚成鸟,双亲共同育雏,留巢期30天左右。为留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5页。 棕腹树鹊 棕腹树鹊分布遍及南亚、东南亚;在我国西南及西藏东南部边境地区高可至海拔2 000米的灌丛和森林。喜数只成群在树上或竹林上层部位活动。繁殖于4月间。筑巢于离地3米的树上,每窝产2~3枚卵。卵为乳白色,无斑,有光泽。卵的长径2.5~3.2厘米,短径2.0~2.4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6页。 褐背拟地鸦 褐背拟地鸦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以及我国西藏地区。栖于林线以上有稀疏矮灌丛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带。喜牦牛牧场,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营巢。两冀及尾抽动有力,飞行显弱且低,两翼不停的扑打。卵的长径2.1~2.4厘米,短径1.5~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6页。 星鸦 星鸦分布于欧洲亚洲较寒冷地区。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成小群,栖息于松林,以松子为食,也埋藏其他坚果以备冬季食用,动作斯文,飞行起伏而有节律。卵的长径2.9~3.8厘米,短径2.1~2.6厘米。孵化期18~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7页。 红嘴山鸦 红嘴山鸦分布于欧洲、亚洲我国分布于北部、东北。栖息于山区,通常结成大群飞翔于山谷间,边飞边叫,叫声高而尖锐。繁殖期3~7月间,结群营巢于海拔1 500米以上的悬崖绝壁凹处或裂隙间,筑巢材料为枯枝,巢内铺羊毛、残羽和其他碎片等。每窝产卵2~7枚。卵重平均为12.8克。卵的长径3.3~4.8厘米,短径2.1~3.1厘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7~21天。留鸟哺育约经38天离巢参加山鸦活动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7页。 寒鸦 寒鸦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非洲北部;我国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阿尔泰山及吐鲁番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田野、公园附近,喜群居,栖息在树上。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一些植物等。初春营巢多集中营巢,一般筑在树上、树洞或建筑物的裂缝中,巢由树枝构成,内垫树皮、兽毛、羽毛等。每窝产卵3~7枚。卵浅绿青色,带有紫色及暗褐色斑点。卵的长径2.9~4.0厘米,短径2.1~2.9厘米。孵化期16~19天。幼鸟30~35天离巢,跟随亲鸟活动。为留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8页。 渡鸦 渡鸦分布于北半球;我国分布于北部及西部高原开阔山区的起伏不平地带。栖息在山区的林缘和村落附近的农田、河旁等,成体成对生活,具有领域性,亚成体常结群。多在地面觅食,食物以肉食为主,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3~5月繁殖,在高大的乔木上和悬崖的边缘或凹陷处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由树枝、枯草、泥土等构成,内垫以细枝、羊毛等。每窝产卵3~7枚。卵浅绿色或褐绿色,布有暗色斑点。卵的长径4.0~6.8厘米,短径2.9~4.0厘米。孵化期18~20天,雌鸟孵卵。雏鸟为晚成鸟,双亲育雏,雏鸟约43天离巢出发。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29页。 河乌 河乌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我国见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西部;喀什、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栖息在河谷地区,常成对沿河飞行。在聂拉木6~7月间繁殖,营巢于急流边石隙中,巢高出水面25毫米,巢为层为细茅草、内铺羊毛和苔藓,一般每窝产卵4枚。卵的长径2.2~3.0厘米,短径1.6~2.0厘米。孵化期12~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0页。 鹪鹩(jiao liao) 鹪鹩分布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我国除西北及东南部地区外均有分布,见于针叶林及沼泽地。多生活在潮湿阴暗的森林地带,夏季多在山顶部,冬季下至低谷平地附近。性活泼,巧于隐蔽,多单独活动。5月中旬开始成对活动,雌雄共同营巢。巢圆形,紧固,甚隐蔽,由树叶、苔藓、各种杂草构成,巢底垫以羽毛。营巢约需10天,每窝产卵4~6枚,一般日产或隔日产1枚。最高窝卵可达8枚。卵椭圆形,白色,卵面光滑平整,其上缀以红褐色细小斑点,钝端密集。卵平均重1.1~1.4克。卵的长径1.4~2.0厘米,短径1.0~1.5厘米。孵化期14~17天。留巢期15~20天。双亲喂养雏鸟,食物主要是昆虫。为留鸟,但随季节变化大都作垂直迁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1页。 白喉短翅鸫(dong) 白喉短翅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栖于常绿阔叶林下灌木间近溪流处,觅食昆虫等。稠由竹叶和苔藓等做成一个椭圆形而有拱顶的结构,每窝产卵3枚卵。卵呈淡橄榄绿色,多少明显地杂以更暗的褐色斑点,壳面平滑而有光泽。卵的长径1.8~2.4厘米,短径1.3~1.6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2页。 蓝短翅鸫 蓝短翅鸫分布于我国南部山区及东南亚。此鸟4~11月栖于山顶的潮湿森林中,冬时可能下迁到较低的山谷,以小型昆虫为食。营巢于满被苔藓的树干上,5月初产卵。卵呈椭圆形或梨圆形,壳面平滑,为橙色、或带粉色的黄色,有时还杂以较浓的橙色细点。卵的长径2.2~2.8厘米,短径1.5~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3页。 欧亚鸲(qu) 欧亚鸲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西部、中部;我国见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北部地区,在青海的格尔木也有记录。栖于混交林及次生植被、花园及多荫处。在地面作双脚齐跳,一般不惧生。常常于低处等捕食昆虫及寄生虫,但从高处发出鸣声。洞穴营巢。卵的长径1.7~2.2厘米,短径1.3~1.7厘米。孵化期12~1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4页。 新疆歌鸲 新疆歌鸲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地中海沿岸;中东至阿富汗;我国新疆天山西部、吐鲁番中部及福海县等地的开阔落叶林稠密林中有分布。栖于河谷、河漫滩稀疏的落叶林和混交林、灌木丛或园圃间。单个或成对活动。性胆怯,杂食性。营巢于地面或低矮的灌木和树枝间。卵的长径1.8~2.3厘米,短径1.3~1.7厘米。孵化期13~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5页。 栗腹歌鸲 栗腹歌鸲分布于阿富汗,喜马拉雅山,缅甸。在我国西藏南部,栖息于海拔1 000米左右林缘,单独或成对地活动在常绿阔叶林下灌木丛间。5~6月为繁殖期,杂食性。卵的长径1.8~2.1厘米,短径1.3~1.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6页。 金色林鸲 金色林鸲分布于欧洲北部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及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栖息并活动于常绿林或竹林中等低矮灌木或杂草丛间。性懦而善于隐蔽,不常鸣叫。夏季常见于3 000米左右的山地。杂食性。卵是长径1.6~1.9厘米,短径1.3~1.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6页。 鹊鸲 鹊鸲分布于东南亚、印度和我国南方北纬33度以南的多数地区。 性活泼,栖止时常展翅扇尾。一年四季都喜鸣叫,不畏人。好吃昆虫,常在菜地、则所、猪牛圈、垃圾堆觅食,尤喜食蝇蛆。繁殖期自4月初开始,营巢于墙洞、屋顶、房檐及树洞等处。每窝产卵4~5枚,呈淡绿色,杂以灰斑并缀有红褐色细斑。卵的长径1.8~2.7厘米,短径1.5~1.8厘米。孵化期11~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7页。 蓝头红尾鸲 蓝头红尾鸲分布于我国新疆西部和中部;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西部、不丹、阿富汗等地。 繁殖于岩崖缝隙,栖于山区针叶林多岩山坡灌丛。越冬在松林、灌丛及橄榄树丛,在树层及地面取食,尾常抖动而非颤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8页。 (zhe) 赭红尾鸲 赭红尾鸲分布于自欧洲中部和南部,东至中国西部,南至非洲北部的广大地区。栖喜于海拔3 000米以上的灌丛、山坡,多成对活动。筑巢在灌丛中。每未产卵一般4枚。卵呈天蓝色,钝端具稀疏的黑褐色斑点。卵的长径1.7~2.2厘米,短径1.3~1.5厘米。孵化期12~1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39页。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东部及四川、云南有分布。栖息生境较广泛,主要以昆虫为食,亦兼食植物种子。每年5~7月间繁殖。筑巢于石隙、墙壁或林区空房子内,亦在树洞内筑巢。每窝产卵6~8枚。卵白色,钝端常有粉红色斑块,亦有淡蓝色和粉红色的卵,卵的长径1.7~2.0厘米,短径1.4~1.6厘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3天左右。此期雌鸟很恋巢。雌雄鸟都参与育雏,育雏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0页。 红尾水鸲 红尾水鸲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以东的亚洲广大地区;我国除西北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常见单独或成对栖息在山间小溪或河岸边的岩石上、灌丛中。休息时,常上下摆动和草茎构成,内铺垫以棕丝。卵呈卵圆形,低色灰白,满布以淡赭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并在近顶端处密集成杯状。卵的长径1.7~2.1厘米,短径1.3~1.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1页。 白腹短翅鸲 白腹短翅鸲分布于巴基斯坦、缅甸北部及我国西部山区。常栖于浓密灌丛或在附近地面活动,以昆虫为食,不易被激起仅在栖处鸣叫且尾立起并扇开时可见到,喜叫。卵的长径2.0~2.4厘米,短径1.4~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1页。 白斑尾地鸲 白斑尾地鸲分布于尼泊尔至东南亚地区;我国分布于中部及西南,西藏东南部、广东北部和海南。繁殖于海拔1 000米以上山区森林但冬季移至低地。以昆虫为食。性隐蔽,栖于常绿林的隐蔽密丛。卵的长径2.0~2.5厘米,短径1.5~1.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2页。 白背矶鸫(ji dong) 白背矶鸫分布于欧洲中、南部,非洲北部,中东至我国西部。在新疆,栖息在具有浓密灌丛的河漫滩草甸和多石的坡地。常见于海拔2 000米的高度。捕食昆虫、亦食野生浆果及种子。繁殖期间营巢于岩石间缝隙处。每窝产卵4~5枚。卵的长径2.2~2.9厘米,短径1.6~2.1厘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3页。 蓝头矶鸫 蓝头矶鸫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东部、南部,东南亚北部。栖于多岩山地林间,迁徙时亦见于平原,活动于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单独或成对出没。食性杂。5月下旬起产卵。每窝6~8枚,肉色,缀褐斑,孵卵末期沾青灰色,无斑。卵的长径2.1~2.0厘米,短径1.6~2.0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共同育雏,14~15日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4页。 蓝矶鸫 蓝矶鸫分布于欧洲、亚洲及非洲的广大地区;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常栖于突出的位置,如岩石、房屋柱子及死树。冲向地面捕捉昆虫。营巢于山腰岩石缝隙间。用细树枝、树皮、苔藓等筑巢。巢呈碗状。每窝产卵3~6枚。卵壳亮淡蓝色。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5页。 黑鸫 黑鸫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西部;在我国分布于西南部。于地面取食,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卵的长径2.4~3.5厘米,短径1.8~2.4厘米。孵化期12~1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6页。 宝兴歌鸫 宝兴歌鸫分布于仅限于我国四川重庆、南充、宝兴、马尔康,贵州西北部,云南西北部丽江,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西部等地,为我国特产稀有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 200~3 5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河流附近潮湿茂盛的栎树和松树混交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寻食,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1 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巢外径16~19厘米,内径8~9厘米,高10厘米,深5.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7页。 欧歌鸫(dong) 欧歌鸫分布于欧洲、中东至中亚;在我国为边缘性分布,繁殖于我国极西北部,生活于开阔的多草地带或森林地面及林间。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4~7月,通常繁殖于海拔100米左右的森林和林缘地带。巢多置于靠树干的距地面高1~5米的地方。巢的外径16~18厘米,内径8~11厘米。巢高7~11厘米,巢深5~7厘米。一年繁殖1~2窝,每窝产乱4~6枚,卵淡蓝色或蓝绿色,被有黑色斑点,为卵圆形。卵的长径为2.5~3.0厘米,短径为1.9~2.2厘米。卵重5.3~6.1克,孵化期11~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8页。 棕头幽鹛(mei) 棕头幽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南部;我国分布于云南南部。栖息于海拔400~1550米的林中下木密丛间,平时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怯,善隐匿。平时不常鸣叫。在春暖时,鸣声单调嘹亮而和谐。主以昆虫为食。卵的长径2.0~2.4厘米,短径1.5~1.8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49页。 短尾鹪鹛(jiao mei) 短尾鹪鹛分布从印度至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极西部及广西。常栖于多岩沟谷或陡坡上的阴暗潮湿阔叶林木之间,难得见于灌木丛内。性极畏怯,不易见,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但在严寒时,也偶然结成小群。足强健善疾驰,非被迫,从不鼓翼起飞。食物为昆虫及植物种子。卵的长径1.9~2.4厘米,短径1.5~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0页。 小黑噪鹛 小黑噪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及我国南部。性好结群,常与亲缘种混群在一起。平时栖于山脚或低山阔叶林中,在林下灌木丛及杂草间活动。叫声嘈杂,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卵的长径2.6~3.0厘米,短径1.9~2.3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1页。 灰腹噪鹛 灰腹噪鹛分布于我国西藏南部、东南部以及临近的印度阿萨姆。地方性常见于西藏南部从日喀则至雅鲁藏布江的海拔2 800~4 600米,冬季下至海拔2 000米。成对或结小群于森林及多灌丛的河谷,深藏而不显。有时与黑顶噪鹛一道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1页。 红翅薮(sou)鹛 红翅薮鹛的分布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至中南半岛;我国见于云南南部。高可至海拔900~2 000米间的高地,常结群活动于稠密竹林或灌丛中,在树下的地面寻食,偶尔也上树寻食。繁殖季节成对或4~5个集小群活动,食物以昆虫、植物种子和果实为主。卵的长径2.3~2.9厘米,短径1.7~2.0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2页。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性活跃,栖于山区森林中低层的浓密灌丛,常见于海拔350~2 000米。卵的长径1.9~2.3厘米,短径1.5~1.6厘米。孵化期约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3页。 文须雀 文须雀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亚洲中部、北部;在我国分布于北部及东北地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地带。非繁殖季节集群。性活泼。食物秋、冬季多为乔木科植物种子,夏季为昆虫。营巢于芦苇丛的低处,巢杯状。每窝产卵5~7枚,底色白。上有黑色斑点。卵的长径1.4~1.9厘米,短径1.2~1.5厘米。雌雄共同孵化,孵化期11~13天。雏鸟约10~12日后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4页。 棕头鸦雀 棕头鸦雀分布于我国东部、朝鲜及东南亚的北部地区。常10只左右成群栖息于灌木荆棘中,夏季多在山地,冬季则迁至山脚园圃或城市里的庭园中。常短距离地且飞且鸣。性好斗。夏季多在山区营巢繁殖,冬季迁至山坡灌丛草地和山麓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区。繁殖期5~7月,巢筑于毛栗丛中、园圃的茶树上、林缘边或灌丛中离地高0.5米的树杈上或茎秆间;每窝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卵椭圆形,长卵圆形。呈白色、亮蓝色或淡蓝色,光滑无斑。卵的长径1.5~1.8厘米,短径1.2~1.5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5页。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平时栖息于江边的芦苇地,以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结群在芦苇丛间穿梭,叫声特别响亮。巢呈杯状,营于芦苇间,用枯干的芦苇搭成。距地面约2米。卵为椭圆形。壳光滑,稍有光泽,底色白而沾绿,杂以暗紫的块斑,其上散步以大小不等的赭色更暗以至焦茶色。卵的长径1.8厘米,短径1.4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6页。 斑胸短翅莺 斑胸短翅莺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四川、云南、广西。栖息于沼泽苇塘或较潮湿的灌丛中,喜在树丛根部跳跃搜食,以昆虫为食。营巢于灌丛间。每窝产卵3~4枚。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7页。 沼泽大尾莺 沼泽大苇莺分布于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我国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贵州南部及广西。高可至海拔1 800米。栖于开阔的多草原野、竹丛及次生灌丛。奔走于浓密的覆盖下。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8页。 鸲蝗莺 鸲蝗莺分布于欧洲中、南部至非洲;迷鸟在我国新疆西部有记录。栖于近淡水或咸水的棘丛。以水生动物为食。虽隐匿但不惧生,在地面笨拙拖行及奔走,似老鼠将尾举在空中。卵的长径1.7~2.1厘米,短径1.3~1.5厘米。孵化期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9页。 厚嘴苇莺 厚嘴苇莺分布于东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北部。栖于森林、林地及次生灌丛的深暗荆棘丛。性隐匿。卵的长径2.0~2.3厘米,短径1.4~1.7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59页。 湿地苇莺 湿地苇莺分布于欧洲大陆西部,俄罗斯中部,南至地中海。卵的长径1.7~2.1厘米,短径1.2~1.4厘米。孵化期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0页。 大苇莺 大苇莺分布于非洲及欧洲大陆;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分布。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2 000米。繁殖于我国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栖于芦苇地区及近水灌丛。在芦苇地笨拙地移动,常把芦苇茎弄得乱糟糟。在地面时似鸫类,飞行时尾羽展开。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0页。 靴篱莺 靴篱莺分布于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新疆。栖于干旱灌丛及有矮树的环境。鸣唱时尾不动。常藏而不露。动作显笨拙。卵的长径1.4~1.8厘米,短径1.1~1.3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1页。 林柳莺 林柳莺分布于欧亚大陆西部,南至地中海、高加索、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我国分布于新疆的天山、昆仑山至西藏极西部。栖于海拔2 500~4 400米的柳林、杨树林、杜鹃林及其他灌丛。常在树冠顶层活动,冬季下移。卵的长径1.4~1.8厘米,短径1.1~1.3厘米。孵化期13~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2页。 褐柳莺 褐柳莺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等地。栖息于从山脚平原至海拔4 500米的山地、森林和柳线以上的高山灌丛地带。喜欢稀疏而开阔的林地、林缘以及溪流沿岸。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灌木丛中,距地面0.27~0.7米。巢呈球形,巢口位于侧面近顶端处。巢的外径12~15厘米,内径6厘米,高13~14厘米,巢口为圆形,直径为4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长径1.5~1.8厘米,短径为1.2~1.3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3页。 欧柳莺 欧柳莺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中部、云南西北部及海南等地。夏季栖于高海拔的灌丛及林地,越冬于低地森林、灌丛及农田。卵的长径1.3~1.8厘米,短径1.0~1.3厘米。孵化期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4页。 戴菊 戴菊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新疆西部、西藏南部,东北北部及西南地区繁殖,越冬至华东和台湾。在山区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繁殖。巢呈碗状,外壁如毡,内部为细草、松针及大量鸟羽或兽毛构成。每窝产卵7~12枚。卵白玫瑰色,具红褐斑点。卵的长径1.1~1.6厘米,短径0.9~1.1厘米。戴菊在小兴安岭繁殖时,繁殖期14~17天。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以及10繁殖。性活泼。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5页。 花彩雀莺 花彩雀莺分布于中亚山区,至我国甘肃和新疆。栖于矮小灌丛,夏季于林线以上至海拔4 600米,冬季下至海拔2 000米。繁殖期外结群生活。飞行弱。常下至地面。卵的长径1.3~1.6厘米,短径1.0~1.2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6页。 长尾缝夜莺 长尾缝夜莺分布于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生活于我国南方山谷和草原地区,性活泼不甚畏人。其巢是将树叶用草缝合而成,故得此名。食物以昆虫为主。卵的长径1.3~1.8厘米,短径1.0~1.3厘米。孵化期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6页。 扇尾森莺 扇尾森莺分布于欧洲南部及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东至日本,大洋州;在我国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南方多见。常见于海拔1 200米以下。栖于开阔草地、稻田及甘蔗地,一般更喜欢潮湿地区。求偶飞行时雄鸟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并盘旋鸣叫。非繁殖惧生而不容易见到。卵的长径1.3~1.7厘米,短径1.0~1.3厘米。孵化期10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7页。 白腹姬鹟(weng) 白腹姬鹟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分布。通常繁殖栖息于海拔1 200米以上山区针阔混交林或茂密的灌丛中。一般繁殖于东北地区营巢于山崖悬崖缝隙间或峭壁树根基部地上。产卵期在5月,每窝产卵4~5枚。卵的长径1.7~2.3厘米,短径1.4~2.6厘米。孵化期12~13天,由雌鸟孵卵,好吃昆虫。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8页。 棕腹仙鹟 棕腹仙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地区,缅甸及我国西部。栖于山地阔叶林沟谷旁灌丛、乔木林、竹林中。单独或成对生活。性多静,善于鸣叫。繁殖期常在枝头显露处长时鸣叫。卵的长径1.9~2.2厘米,短径1.4~1.6厘米。孵化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9页。 斑鹟 斑鹟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西部;我国见于新疆极西北部的开阔林地及花园。立姿直,从栖处至空中觅食。卵的长径1.6~2.1厘米,短径1.2~1.5厘米。孵化期12~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69页。 黑枕蓝鹟 黑枕蓝鹟南亚及东南亚;我国分布于西南、西藏东南部至广东北部及海南。性活泼好奇,栖于低地林及次生林。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多栖于森林较低层,尤喜近溪流的浓密灌丛。卵的长径1.5~2.0厘米,短径1.2~1.4厘米。孵化期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0页。 寿带鸟 寿带鸟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见于华北、华中、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冬季见于广东和云南。一般常见于低地林中,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 200米。白色的雄鸟飞行时显而易见,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混群。卵的长径1.8~2.3厘米,短径1.3~1.6厘米。孵化期15~16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1页。 白喉扇尾鹟 白喉扇尾鹟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我国南部。多单独活动,偶尔成对,在树冠的枝条活动时尾巴常竖起,像一把打开的扇子,每跳一次都有90度~180度转身,并遥遥尾巴。边跳边唱,发出"吱吱"鸣叫。繁殖季节3~7月,曾见筑巢于林内石洞,巢杯状,由细草构成。1窝通常产卵3或4枚。卵的长径1.5~1.8厘米,短径1.1~1.3厘米。孵化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2页。 大山雀 大山雀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西部,亚洲东南部;在我国几遍全国。栖息于山麓果树林中,夏季在北京地区可见于海拔1 200米高处。冬季迁到平原。繁殖期间成对活动,5~6月营巢,巢置于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弃旧洞巢或墙壁洞穴中,洞口离地面仅1.5~6米,巢呈杯状。营巢和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附近警戒。每窝产卵6~9枚,卵壳微染粉红色。密布红褐色斑点或渍斑。卵重1.4~1.5克。卵的长径1.4~2.0厘米,短径1.1~1.4厘米。雌鸟每天早晨8时产卵,日产1枚,孵化期12~16天。幼雏留巢哺育14~16天离巢飞去。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3页。 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分布于欧洲,地中海,伊朗及非洲的中国和日本;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四川东部、云南西北部、青海的开阔林缘地带。夏季在海拔较高山区营巢繁殖,为林栖鸟类。以昆虫及少量植物为食。通常结小群啄食树枝上昆虫或飞起捕捉昆虫。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营巢繁殖。巢呈卵圆形,筑于背风林内落叶松枝杈间。巢离地面3~9米,巢口位于侧面上方。每窝产卵9~10枚。卵白色,缀淡红褐色小斑。卵的长径1.2~1.6厘米,短径0.9~1.2厘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8天。育雏期1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4页。 红翅旋壁雀 红翅旋壁雀分布于欧洲中部、南部山区,土耳其、蒙古及中国西部。栖息于山区悬崖峭壁和在陡坡壁上攀缘,啄食崖壁岩缝中昆虫,常作短距离飞行。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为6月下旬到7月间。6月间喉部羽毛呈黑色,11月下旬喉羽转为污白色。卵的长径1.9~2.2厘米,短径1.4~1.6厘米。孵化期18~19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5页。 茶腹鳾(shi) 茶腹鳾分布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及中国;在我国分布于西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南和台湾。为能横冲直撞地在树上走上走下,并自如地在树上围绕的爬树能手。经常与山雀同群出没。主要啄食树干上附着的昆虫。卵的长径1.6~2.3厘米,短径1.2~1.6厘米。孵化期13~17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6页。 攀雀 攀雀分布于南欧和东欧,地中海,中东,中亚及我国南部。善攀登,常见于阔叶林中的水溪附近或水边芦苇荡中,喜欢成群活动,性活泼好动。食物以昆虫为主,冬季多食杂食种子。为繁殖鸟,4月中旬迁来,9月末或10月初南迁。5月除进入繁殖期。雄鸟首先占区并选巢址,同时以鸣叫招引雌鸟,交尾后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产卵后仍不断添补内壁。筑巢约需3~4周,雄鸟完成1个巢后,在附近继续建筑另1、2个不完整的新巢。巢呈囊袋状,上部侧面有一个管状开口,口上一般有遮雨的挡物。窝卵数5~10枚,通常7~8枚,亦有13枚者。卵白色,无光泽,重5.5~7.5克。卵的长径1.3~1.8厘米,短径0.9~1.1厘米。孵化期13~14天。雏15~20天离巢。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7页。 火帽雀 火帽雀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 脉到我国西部、泰国西北部的地区。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卵的长径1.3~1.6厘米,短径1.0~1.1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8页。 厚嘴啄花鸟 厚嘴啄花鸟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海地区及西藏东南部的低地。栖于低地森林,停栖时尾左右摇摆。卵的长径1.4~1.7厘米,短径1.0~1.2厘米。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79页。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分布于我国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极力抢占领地并互相紧紧追逐,于野香蕉及生姜的植株上取食。卵的长径1.9~2.4厘米,短径1.4~1.6厘米。孵化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0页。 灰腹绣眼鸟 灰腹绣眼鸟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云南、四川。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卵的长径1.2~1.8厘米,短径1.0~1.3厘米。孵化期10~11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1页。 家麻雀 家麻雀分布于全球及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大陆;我国几遍全境。生活在山洞、悬崖中或居住在城镇内及其附近。为留鸟,善结群活动。4~7月为繁殖期,多个巢常集中形成特定的繁殖区,巢呈圆形,侧面有入口。由各种草茎、稻草、纸屑、线绒及布条等构成,内垫羽毛、兽毛等。雌雄共同建巢,窝卵数3~6枚偶见8枚。卵光滑,白色或灰蓝色,其上点缀大小不等的灰色点斑或蓝灰色点斑,甚至紫灰,紫棕乃至黑色点斑,亦发现过白色无斑点卵。卵的长径1.6~2.6厘米,短径1.3~1.7厘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1~14天。雏晚成性,双亲共同喂养雏鸟。雏鸟主要食物为昆虫,在巢期15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2页。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分布于欧洲、中亚和我国西部。栖息于海拔2 500~4 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草原及高山居民点附近,为地方性留鸟。耐高寒,随季节的变化,有不大明显的垂直性迁移现象。繁殖期成对活动,冬季多结小群,小群常由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个体组成。飞翔迅速但飞不高,距离也不长。食物多为草籽、植物碎片,但在繁殖季节多为昆虫。在繁殖期一般为1雄1雌,筑巢于石缝深处,悬崖边及其他动物筑成的洞穴内。卵的长径2.1~2.7厘米,短径1.5~1.8厘米。孵化期13~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3页。 白腰文鸟 白腰文鸟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常见几只的小群多数十只、甚至百余只的大群,活动于农作物区及山脚一带,并常与斑纹鸟、麻雀等混群同栖于田野间。鸣声微弱,但很清晰,边飞边鸣,飞翔时作波状前进。性不畏人,食物以植物为主。巢筑在离地1.5~5.0米的慈竹上或杉树枝浓密处。巢由竹叶、荠菜、麦穗秆、杂草等构成,内垫细软的草穗。巢呈曲颈形或球形,开口于曲颈端部,并以草穗为檐或开口于侧旁。卵呈椭圆形,纯白色,光滑无斑。卵的长径1.3~1.7厘米,短径0.9~1.2厘米。孵化期13~14天。每年至少繁殖2次以上。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4页。 苍头燕雀 苍头燕雀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地中海,非洲北部,伊朗。我国新疆天山,内蒙古、宁夏、河北及辽宁。栖息于针叶林、白桦林和果园中,性胆大而少怯疑,容易接近。除生殖期成对活动外,雌雄分别结成小群活动,迁徙时亦如此,很少有混群现象。夏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东、春季则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一般在5~6月间繁殖。从越冬区迁往繁殖地的苍头燕雀都是但性群体,雄性一般比雌鸟早到数天。它们有严格的巢区,此鸟于8月末由不同的家族群很快地集合成数量不等的群体。卵的长径1.6~2.4厘米,短径1.3~1.6厘米。孵化期11~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5页。 金翅雀 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分布于广大地区。栖息在较高树丛、低矮灌丛、竹林。冬季市较多,常在园林及村落路旁,蔬菜地,田地旁的松、柳、槐、梧桐、侧柏树上,电线上活动。几只到百只成群。繁殖期3~7月,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求偶时身体摆动,迅速将微张的双翅转至一侧,再转至另一侧,炫耀"金翅"。1年产卵2~3次,每窝2~5枚。卵圆形,浅绿白色,钝端有稀疏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孵化期11~13天,由雌鸟孵卵。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6页。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分布于欧洲,地中海,伊朗和贝加尔湖,我国西藏极西南部,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天山。栖息在海拔3 000以上的草原、灌丛、农田及居民点附近,多成小群活动,移动性较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卵的长径1.4~1.9厘米,短径1.1~1.4厘米。孵化期12~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7页。 松雀 松雀分布达整个北半球,北至林线,包括中欧,俄罗斯中部、美国北部和西部及我国东北部。属北方寒冷地区鸟类,栖息于山地森林,尤喜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游荡时也到山谷和平原食物丰富的杂木林中。小群生活,性不大怯疑,很活泼。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为罕见冬候鸟,不在我国繁殖。每窝产卵3~5枚,深绿蓝色,具紫褐色或黑色点斑。卵的长径2.2~3.0厘米,短径1.5~1.9厘米。孵化期13~14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8页。 红交嘴雀 红交嘴雀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西南及江苏、新疆等地。常栖于针叶林,结小群活动,主要以松籽为食,尤喜食落叶松种子。7~9月繁殖,雌雄共同筑巢。巢位于树冠上层的侧枝上,呈碗状。每窝产卵4枚。卵乳白色具黑褐色斑点,钝端尤其显著。卵的长径1.8~2.5厘米,短径1.3~1.8厘米。卵重4克。孵化期13~17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破壳后由双亲喂育18天后离巢。离巢幼鸟随亲鸟在林中成家族群活动。越冬季常结小群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89页。 红腹灰雀 红腹灰雀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在我国见于东北及内蒙古北部、新疆西北部。喜林地、果园及花园。冬季通常结小群活动。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0页。 锡嘴雀 锡嘴雀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大陆;我国东北部繁殖,东部和中部越冬。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也吃其他植物果实,繁殖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繁殖期多栖誉较明亮的阔叶林中,成对活动,在树杈上以枯草及细树枝筑巢。每窝产卵3~7枚,卵呈灰绿色,具淡紫色和褐色斑。卵的长径1.4~2.7厘米,短径0.9~1.9厘米。孵化期9~15天,双亲共同育雏。为留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1页。 黍鵐(wu) 黍鵐分布于中欧、东欧至地中海,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于我国新疆喀什地区越冬,见于我国极西部。是开阔景观的鸟类,多见于干、湿草地,高山草原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食物以植物为主。繁殖期6~7月间,筑巢于草丛或荆丛中。筑巢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担任警戒,1~2天即完成,每窝产4~6枚卵,日产1枚。卵色变化较大,从污白、淡紫、蓝白或粉白到沙褐、红褐和绿灰色,或多少散有暗褐色斑纹和圈纹。钝端往往有密致斑纹或呈杯状纹。卵的长径1.9~2.8厘米,短径1.5~2.0厘米。孵化期12~13天,孵卵由雌鸟担任。雏鸟留巢期为9~12天。幼鸟离巢后呈家族群游荡,8月间聚成大群。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2页。 黄喉鵐 黄喉鵐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在东部地区迁徙时大量出现,成为农田害鸟。食物以杂草种子为主,也吃少量昆虫。在哈尔滨,4月下旬求偶配对,5月中旬至6月营巢产卵,年产1~2窝,巢筑于地面草丛中,呈碗形。每窝产卵4~6枚,卵色乳白微棕,并杂有黑褐、淡紫色斑点。卵的长径1.8~1.9厘米,短径1.5~1.6厘米。双亲共同孵卵,孵化期13~14天。繁殖期捕食大量鳞翅目害虫,为林地益鸟。6月中旬可见初飞的幼鸟,9月下旬结小群开始南迁。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3页。 黄鵐 黄鵐分布于欧洲,地中海,西伯利亚中南部及伊朗北部;迷鸟见于我国北京、黑龙江、新疆西部的天山。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营巢于地面上隐蔽处或灌丛中。每窝产卵2~6枚。卵的长径1.8~2.4厘米,短径1.4~1.8厘米。孵化期12~14天。由雌鸟孵卵,留巢哺育约16天离巢飞出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4页。 三道眉草鵐 三道眉草鵐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广东、四川等地。单个或三五只一小群活动于近山地的耕地或草灌丛中。巢筑于灌木树根处的地上或离地面仅0.1米的草丛中,巢呈杯形。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乳白色,满布以黑褐色或赭褐色波状纹和斑点,中部更为密集。卵的长径1.95~20.5厘米,短径1.55~1.70厘米。孵化期12~13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5页。 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至亚洲中部。为地方性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4 000米。在我国分布于自河北西部至湖北西部以西的广大地区,常见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西天山,西藏西南部札达、噶尔及普兰地区。喜干燥少植被的多岩丘陵山坡及沟壑深谷,冬季移至开阔多矮林的栖息生境。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6页。 铁爪鵐 铁爪鵐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及西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栖息于岩石砾石屑堆地上,取食种子和昆虫。营巢于岩石洞隙地上,每窝产卵2~7枚。卵的长径1.8~2.3厘米,短径1.3~1.7厘米。孵化期13~14天,雌雄亲鸟均参加孵卵。留巢哺育8~10天飞出觅食。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7页。 雪鵐 雪鵐分布于北半球北部;我国分布于东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在我国东北地区为普通冬候鸟,一般11月迁来,2~3月间迁去。该鸟的季节迁徙具有缓慢游荡的特性。冬季迁来后群体生活,由数只到10余只,甚至百余只组成。是地面活动的雀类,性大胆而不畏人,此鸟飞翔能力强,而且也善于在雪地奔走,卵的长径1.8~2.6厘米,短径1.4~1.7厘米。孵化期10~12天。 摘于:《常见鸟类生态图集》第298页。

鸟禽图片

鸟禽新闻

鸟类保护动物

方通孵化设备可孵化以上鸟禽

回到 孵化箱 网站首页,全国各省区市县乡镇村购买孵化箱及孵化箱配件等相关产品拨打01062475888


北京方通孵化箱公司孵化箱厂-孵化箱,小型孵化箱,鸡孵化箱,小鸡孵化箱,土鸡孵化箱,山鸡孵化箱,孔雀孵化箱(蓝孔雀|绿孔雀|白孔雀|灰孔雀|花孔雀;公孔雀|母孔雀;孔雀蛋|孔雀苗|孔雀雏;种孔雀|商品孔雀|成年孔雀),龟蛋孵化箱,大雁孵化箱,鸵鸟孵化箱,鸽子孵化箱,全自动孵化箱,家用孵化箱,家禽孵化箱,微电脑孵化箱,大型孵化箱,恒温孵化箱,孵化箱厂家制造销售,孵化箱价格查询,孵化箱现货供应。

还销售孵化器www.fuhuaqi.com,孵化机www.www.fuhuaji.com,孵化设备www.fuhuashebei.com,孵化机械,孵蛋机www.fudanji.com 孵卵器www.fuluanqi.com,电孵机www.dianfuji.com,育雏伞,孵化箱配套育雏器680元/台,雏室加温电热灯泡20元/只,雏舍控温仪150元/台,照蛋器,鸡眼镜,鸡料桶,鸡饮水器,断喙器,舔砖,羊毛剪,填饲机,耳号钳等产品。北京春明方通电子有限公司旗下商标孵化箱品牌-方通孵化箱 海孵牌孵化箱 福辉牌孵化箱 蓝电牌孵化箱 雀桥汇孵化箱 天特星孵化箱 孔雀王孵化箱 阿上尖孵化箱 春明牌孵化箱 春明方通孵化箱 海鸥牌孵化箱 绿亨牌孵化箱 等注册商标孵化箱品牌

一 北京孵化箱孵化器孵化设备孵化机厂家销售

北京春明方通电子有限公司 孵化箱销售电话:01062476988

手机 13521585733 技术及售后 13801337988(微信号,购买孵化箱和孵化箱配件及孵化箱修理售后)

孵化箱厂家办公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卓秀北街10号院2号楼15层1515

孵化箱合作伙伴 豆芽机www.douyaji.com

凡是购买方通牌孵化箱,客户只要到当地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接送,均可预约上门孵化箱技术指导、孵化箱售后维修服务;孵化室、养殖场规划设计建设建议,网站制作、网络宣传销售、电子商务等

山东低端次品孵化箱改造2000-8000元/台,安徽模拟老式孵化箱升级1000-4000元/台,黑龙江湖北湖南广东北京孵化箱调整校正500-2000元/台,升级改造后温差小于0.2,出雏率提高到85-97%。对外维修孵化箱,600-3000元/台。对外维修孵化箱,600-3000元/台;对外安装移机孵化箱2000-4000元/台。

二 江西孵化箱孵化器孵化设备孵化机厂家销售

江西方通孵化箱销售 18970475151

三 孵化箱办事处销售商(以下电话不能接通时,拨打18910898289响两声等待回拨,响四声将会接听)

重庆孵化箱办事处:17782015619 四川达州万源小鸡孵化箱购买咨询:18982852951 四川成都土鸡孵化箱咨询 18980993749

云南昆明全自动孵化箱办事处:18687719818 贵州贵阳小型孵化箱 18164848621 北京绿亨动保贵州兽药销售批发 13910155382甘肃兰州家用孵化箱咨询18919112728

孵化箱 网站域名网址:www.fuhuaxiang.com 更新修改刷新时间 2024年12月03日 北京春明方通电子有限公司-方通牌孵化机公司孵化箱网站 小型孵化箱 全自动孵化箱 鸽子孵化箱 孵化箱网站http://www.fuhuaxiang.com